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

旅欧时期的青年周恩来

作者:余 玮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1-22 星期一

1921年初,周恩来在英国伦敦留影。

    一艘两万吨级的法国巨型邮船“波尔多斯”号起碇离港,沿黄浦江顺流而下,驶向大海。1920年11月7日,周恩来等197人由华法教育会组织的第15批赴法勤工俭学学生,就在这艘邮船上。随着邮船渐行渐远,祖国的土地在周恩来眼里渐渐模糊,他从此踏上一段不平凡的“旅程”……

边考察社会边组织旅欧学生运动

    1920年12月中旬,“波尔多斯”号到达法国南部的马赛港。登岸时,周恩来等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受到了留法华法教育会学生部工作人员的迎接。

    1921年1月5日,周恩来乘船渡过英吉利海峡到达英国首都伦敦。在此期间,他频繁深入工矿和码头,广泛搜集各种资料,为天津的《益世报》撰写长篇通讯。在这些通讯中,他详述了一战后英国的失业状况。2月上旬,他返回法国。

    周恩来和一般旅欧勤工俭学的学生情况稍有不同,他主要靠稿费生活,从而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来考察欧洲各国的社会综合情况,包括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的情况。当时,由于经济萧条,失业风潮遍及整个法国,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陷入了求工不得、欲学不能、生活无靠的困境。于是,无工可做的学生们每天只能靠从华法教育会借贷的5法郎维持生活。因长期营养不良又无钱看病,不断有留学生病亡。后来,华法教育会突然宣布同勤工俭学学生脱离经济关系,对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停发生活费。在这危急关头,蔡和森、向警予等人组织了400多名骨干,于2月28日向中国驻法公使馆发起了一场争取“生存权”和“求学权”的斗争(即“二二八”运动)。周恩来对该事件的原委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后,为《益世报》撰写了长篇通讯《留法勤工俭学生之大波澜》。

    6月初,北洋军阀政府派朱启钤为专使,和财政次长吴鼎昌一起到巴黎,秘密与法国政府商谈借款和购买军火事宜。由于法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事情在当月16日巴黎各大报纸被报道出来。周恩来看到消息后,立即和赵世炎、蔡和森等联络旅法华人各团体负责人共商对策。

    6月30日,周恩来、赵世炎、李立三等300多人在巴黎哲人厅召开拒款大会,在会上宣读了旅法各地华人团体的来函来电,并通过宣言书,号召国内同胞和各国华侨“联名一致以反对非意之借款”。当天,周恩来还撰写了通讯《旅法华人拒绝借款之运动》,文章直指这次借款“是直一分脏之借款也”。

    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吴鼎昌避居英国,中法之间被迫暂时中止了对借款问题的讨论。7月25日,《巴黎时报》又透露出中法借款合同已经秘密商妥草签的消息,旅法华人顿时群情激愤,于25日和29日两次集会,发表宣言、通告,呼吁国人速起斗争,坚决反对这一卖国借款。30日,周恩来撰写了《中法大借款竟实行签字矣》一文,详细介绍了旅法华人的斗争情况,揭露北洋军阀政府暗中勾结法国政府,出卖民族利益的无耻行径。

    8月13日,周恩来、赵世炎等领导旅法华人各团体举行了第二次拒款大会。法国政府害怕事情闹大,只得宣布暂缓借款。20日,驻法使馆因对勤工俭学学生发动的拒款事件不满,布告停发学生的生活费。9月,华法教育会创办的里昂中法大学也找借口不接受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入校学习。因此,很多勤工俭学学生被逼上绝路。

    9月17日至19日,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联合会连日召开会议,讨论对策。为了团结留在法国勤工俭学学生中的骨干,周恩来、赵世炎于1921年底,托人带信约在蒙达尼的李维汉到巴黎的一家旅馆会面,商议成立旅欧青年中的共产主义组织。

“伍豪”请求旅欧“少共”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最早的成员之一张申府,于1920年12月27日和刘清扬一起到达法国,受上级指示筹建巴黎共产主义小组。周恩来了解情况后立即表示要加入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春,经张申府、刘清扬介绍,周恩来加入了巴黎共产主义小组。

    1922年3月初,周恩来与张申府、刘清扬由巴黎迁居德国柏林,住在柏林郊区瓦尔姆村皇家林荫路54号。旅德期间,周恩来和张申府、刘清扬以及原在柏林的中共党员张伯简组成旅德中共党组织,积极开展党的活动。周恩来经常往来于柏林、巴黎之间,联络勤工俭学学生和进步华工,举行报告和演讲会,宣传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推动旅欧共产主义组织的筹备工作。

 
1922年6月,周恩来(后排右六)等在法国巴黎西郊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时合影。

    6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简称“少共”)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巴黎西郊召开,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王若飞、陈延年、陈乔年等18名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会上,由周恩来报告了他起草的组织章程草案。会议共召开3天,通过了组织章程,确定了组织名称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选出了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3人,即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其中,赵世炎任书记,周恩来负责宣传工作,李维汉负责组织工作。会议还决定出版机关刊物《少年》,由周恩来负责筹办。为了便于在法国警探侦察下秘密工作,他们各取了一个代号,周恩来名为“伍豪”,赵世炎叫“乐生”,李维汉叫“罗迈”。

1922年9月1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发行的机关刊物《少年》第二期封面。

    不久,从国内传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已于当年5月在广州召开的消息。这次大会通过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章程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执行委员会。10月间,周恩来在巴黎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召开的会议。会上举行了总投票,决议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改选了“少共”中央执行委员会,赵世炎、王若飞、周恩来、尹宽、陈延年5人当选为委员。11月20日,周恩来和赵世炎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的名义写信给国内的青年团中央,要求附属于国内青年团,成为其旅欧支部。

    1923年2月17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巴黎召开临时代表大会,会议正式决定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与“油印博士”彻夜办《赤光》的岁月

    1924年2月1日,为适应中国国内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和旅欧共青团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少年》改为《赤光》。《赤光》创办不久,在法国勤工俭学的邓希贤(即邓小平)就来到戈德弗鲁瓦街17号小旅馆周恩来居住的狭小房间内,成为《赤光》编辑部最年轻的成员。在这里,邓希贤得到了周恩来等人的直接帮助和指点。

    最初,邓希贤的工作是负责刻写和印刷。他经常是白天做工,下工后赶到《赤光》编辑部工作。在那个狭小的房间里,周恩来将写好或修改好的稿件交给他,他再一笔一画地刻写在蜡纸上,然后用一台简陋的印刷机印好装订起来。这个小屋的灯光经常彻夜不熄。由于邓希贤刻写的字黑大肥圆、工整隽秀,印刷清晰,大家对此赞不绝口。周恩来也曾说:“希贤,希贤!你可真是一位‘油印博士’啊!”

    在国共合作的形势下,国内革命运动以广东为根据地蓬勃发展起来,急需大批干部。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决定选送一批干部回国,周恩来就是其中之一。

    7月31日,伴随着一声汽笛的长鸣,周恩来告别生活了将近4年的欧洲大陆,踏上了归国之途。而此时,等待着他的是波澜壮阔的中国大革命的洪流……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1月19日 总第3171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王亚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