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记忆里的年味 (上)

作者:代 蒋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2-24 星期六

    时光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胸中藏着万千故事,总能将儿时的回忆娓娓道来。我的家乡在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思贤镇的一个小山村里,那里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传统春节习俗,储存着我记忆里最难以忘怀的年味。将岁月的钟摆拨回到童年时光,那些跟年味有关的记忆在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纯真而生动。

 杀年猪

    每年一进入腊月,刚好是学校放寒假的时候。腊月间,乡里大多数人家都要延续一个传统习俗——杀年猪。在农村地区,杀年猪是过年必做的一件大事,猪是家里的重要财产,一年到头,从农忙到农闲,转折点就是杀年猪。

    
    杀年猪的匠人是决定杀猪成功的关键因素。一般没有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杀猪经验,不仅杀不好猪,还会误了杀年猪的好时辰,这在村里会被视为大不吉。乡里也偶有杀完年猪后“猪假死”的情况发生,当一瓢开水浇上去,猪又奇迹般地翻身起来四处乱窜。基于这些生活经验,挑选一个杀年猪的黄道吉日和一个经验丰富的杀猪匠,是杀年猪必不可少的环节。

    准备用来过年的猪在头一天就不能再喂食,我印象最深刻的杀年猪记忆是在一个腊月的早上,那天母亲起得格外早,在灶房里各种忙活,将大铁锅的水烧得滚烫。杀猪匠背着装满各类工具的背篓来到家里,父亲赶紧上前递上香烟,顺手接过背篓,两人简单寒暄了一阵,便开始准备杀年猪。

    一家杀猪众人帮。父亲将猪圈的石板门逐一挪开,叔伯们挤进猪圈里,有的扯耳朵,有的拽尾巴,合力将猪请出圈。平日里慵懒温顺的“二师兄”意识到自己命不久矣,便开始了垂死挣扎。父亲和叔伯们得折腾好一阵子,连拖带拽地才能把猪摁上案板。只见杀猪匠手起刀落,滚烫的开水一遍又一遍地从头淋到尾,让人想起“死猪不怕开水烫”的俗语来。娴熟的杀猪匠在分割猪肉的时候,像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对猪的骨架及肉的纹理了如指掌。

    杀完年猪,吃杀猪饭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仪式。亲朋好友们会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尽享丰盛的杀猪饭,共同庆祝丰收的一年,杀猪饭吃在嘴里,收获却在心里,那团聚的感觉比杀猪饭的味道还香醇。

祭灶神

    腊月进入倒计时,素有“小年”之称的腊月二十三日和二十四日便是每年祭灶神的时候。

    在古代,祭灶神的地位仅次于过中秋节。在外做官、经商或读书的人都要在祭灶日前赶回家,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祈求灶神赐福、全家来年平安。民间传说中,每年灶神都会在这两日上天禀奏人间一年的善恶,而腊月二十五日就是玉帝降凡之日。他要稽查是非,以降祸福。所以在这一天大家都要特别谨言慎行,尤其要告诫小孩不得口出秽言,以免招致不祥。

    儿时,我常跟随母亲去外婆家串门。外婆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在她的人生字典里,行善积德才有善报。外婆信佛,每逢初一、十五都要吃斋拜佛。在每年祭灶神这天,外婆都会精心准备祭祀品,将年猪的猪尾巴连同四四方方的肉作为“刀头”(一种祭祀的供品,有的地方用猪头做供品),还会用瓷盘放一些糖果,点上青香和红蜡,再三朝拜后,拿起事先准备好的笤帚(不能使用平常扫地的扫帚,而是在竹林里现扎带叶的竹丫枝),清扫灶房和其他房间梁上的蜘蛛网,扫除积年的尘埃。因此,祭灶神这天也叫“扫年”。

    祭过灶神后,就意味着进入了迎新年的最后几天,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年味。这个时候,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起期待着除夕的大团聚。

    作家冯骥才在《年味》一书中写道:“什么是年味?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的饺子;就是逛庙会看着舞龙吃着糖瓜儿仿佛又回到童年的一种享受;就是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感觉……这就叫年味。”如今,时代在变迁,年味也在变化,唯一不变的是我们渴望与亲人团聚的心情。在那个物质奇缺的年代,这些民俗的规程,不仅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也刻画出人们以积极饱满的精神迎接新年新生活的热情姿态。

    (未完待续)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2月1日 总第3176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罗京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