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感受晋祠

作者:刘文明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4-09 星期一

    到了太原那是一定要去看一看晋祠的。吃过午饭,稍作休憩,便在朋友的带领下驱车直接来到了“三晋文化”的发源地——晋祠,开始了我的“感受晋祠”之旅。

    晋祠又名唐叔虞祠,位于太原市郊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始建于北魏,是为纪念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而建的祠堂。当年周成王“剪桐封弟”,将年少的弟弟叔虞分封到唐地,因晋水发源地之故,因而唐叔虞祠故名晋祠,被誉为“三晋第一名胜”。

    一路谈笑风生,很快便来到了晋祠。进入大门,沿中间大道前行,只见两旁古树参天,据介绍,这其中很多树是唐槐古树。朋友说,晋祠里面的树随便一棵都是国宝级。向前走着,迎面而来的是一座名叫水镜台的古戏台,建于明朝,名字取自《汉书》里的“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其牌匾号称晋祠四大名牌。台的下面埋藏了八个大瓮,两个一组、上下一对,这样上面唱戏的声音就可以传播很远,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聪明才智。水镜台两旁古树掩映,的确是一个看戏的好地方。我联想,当年这里台上好戏连连,台下熙熙攘攘,杂耍声、唱戏声、喝彩声、叫卖声,声声入耳,该是何等的热闹!

    过了会仙桥,跨过小河,对面就是金人台。金人台上有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们称之为“金人台”。铁人大小和真人差不多,有横眉冷对的,也有凝目远望的。其铸造工艺精湛,文理清晰,形象栩栩如生。

    穿过金人台,绕过献殿就来到了鱼沼飞梁。这鱼沼飞梁其实就是一座比较大的石桥,桥下有一个水坑,为方形,里面有鱼,被称为“鱼沼”。桥面为十字形,分别通向水坑的四个边,桥的整体形状很像一只凌空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据称这桥是当今世界上立交桥的原始雏形。

    走过早期立交桥就来到了圣母殿,这是晋祠中最主要的建筑。它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殿前廊柱上有木雕盘龙八条,传说为宋代遗物。四周围廊,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殿内有宋代彩塑四十三尊,主像为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神态端庄。宋泥塑侍女像是晋祠中的一绝。她们均按照真人比例塑造而成,个个形态栩栩如生,手中各有所奉,为宫廷生活写照。其中尤以左边一个头戴红花的侍女像为最绝。传说那个宫女很为圣母所宠爱,圣母总是夸她,每次一夸她,她就笑,可一想自己久留深宫中,一生没有幸福和依靠,又想哭。奇怪的是这个泥塑侍女像从一边看是笑脸,从另一边看又是悲情,但从正面看又很自然。仅一张脸,就塑出了她一生的悲欢命运。从这一点看,你便可以想象,我们中国古人的艺术造诣有多高。

    在鱼沼飞梁旁边有棵大树像横卧的巨龙,这是晋祠又一绝,它便是已有三千年历史的周柏。传说周柏最初不是一棵树,而是龙凤两棵柏树,他们共同屹立于圣母殿两侧。后来凤柏被人砍伐,龙柏因思念妻子,便向凤柏的方向倾倒而去,眼看就要压倒圣母殿了,这时旁边又长出了一棵新的柏树竟将龙柏稳稳地托住,就好像是母亲故去,做儿子的要挺身而出帮助其悲伤过度的父亲撑起这个家一样。任凭风吹雨打,岁月流逝,这两棵父子柏树仍傲然屹立于世人面前。

    圣母殿左边就是名闻远近的水母楼和难老泉。水母楼的建筑格局是两重楼阁、重檐歇山顶,上下两层都有回廊。一楼为一明、两暗、三窟北方式窑洞,中间一窟供奉铜质水母像一尊,高一米有余,端坐于瓮形基座上,神态自若,与一般的神像大不相同。二楼为通堂三间、正中设神龛,塑升天水母成仙像,与楼下为一人两形。神龛两侧列水族侍女塑像八尊,鱼尾人形,被称作“东方美人鱼”。相传“水母”名叫柳春英,嫁到晋祠北边的一个村子,遭受婆婆百般虐待。婆婆每天让她到很远的地方挑水,并且要求挑水不许换肩,前后水桶不能换,前桶水饮用,后桶水洗涤。一日,柳春英挑水归来至半路,一位骑马老人向她讨水喂马,柳春英欣然应允,岂料那马只喝前桶不喝后桶,且一桶不够还要再喝,柳春英也不嫌麻烦,那老人很受感动,送给柳春英一个马鞭,让她将其放入瓮中,只要在瓮中轻轻一晃,瓮水即满,但不能将马鞭提出瓮。从此柳春英再也不用受挑水之苦,且全村人皆大受其益。此举却引起婆婆的不满,借口支走柳春英,将马鞭提出水瓮。不料瓮中立时大水汹涌而出,淹没了整个村庄。柳春英赶回后奋然坐到了瓮上,从此水流变缓,成了难老泉,而柳春英也成了人们敬仰供奉的神仙“水母”了。

    晋祠的山水园林让人惊喜,亭台楼阁,绿树成荫,泉水叮咚,碧流环绕,为晋祠增添了几分江南水乡的秀色,而晋祠的厚重历史让人沉思。三千年的周柏、古老的立交桥、圣母殿、宋侍女像、难老泉等,它们不仅仅是“三晋文化”的发源地,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新时代不可错过的中国“读本”。所以,感受中国,必当感受山西;感受山西,必须先感受晋祠!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4月5日 总第3202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