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档案搬运工”的那些年

作者:厉海欧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4-10 星期二

    2002年,单位人事变动,我被调往浙江省乐清市档案局馆编研利用科,负责档案编研和档案利用的接待工作。编研利用科原本有4个工作人员,但由于其他工作需要,人员被抽调,我到岗时,该科室包括我在内共计2人,并且多年来一直都是2个人。

    随着乐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档案利用的需求越来越大,档案馆的档案利用接待任务越来越重。科室人手少,怎么办?撸起袖子加油干!多年来,乐清市档案馆的档案查阅接待量一直都名列全省前茅。2007年,乐清市档案馆的档案利用量达8600人次1万卷次,平均每个工作日35人次40卷次。这样的接待量对于今天已经全文数字化的一些档案馆来说或许不算什么,即使接待人员只有2人,也不算是什么负担。可是,当时乐清市档案馆没有电梯和升降机等工具可用,推车用不上,档案也没有数字化,库房分别设在二楼、三楼、四楼,而接待大厅却设在一楼。档案利用都是靠人工搬运档案案卷,或提或托,或抱或扛,工作人员俨然就是“档案搬运工”。很多时候,我和同事每人每天要搬100多卷档案,上上下下跑几十趟楼梯,去不同层的库房调档或归档。查阅大厅只有两个工作人员,忙起来的时候,连去卫生间的时间都挤不出来,因为一个人去库房搬档案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务必要守着大厅,负责接待咨询、检索、复印、取证等,还要盯着利用者翻阅档案,以免其做出不规范的行为对档案造成破坏。因此,在查阅大厅的日子里,我们一忙起来都不敢多喝水。

    记得有一次,同事由于跑得太累了,导致两腿发软,从楼梯上滑倒,直接坐在了地上,眼里泛出了泪水。还有一次,另一位同事刚调到查阅大厅工作不到一周的时间,她兴奋地告诉我,虽然忙的时候,累得两腿直打哆嗦,但工作起来能起到减肥的效果。她说:“你看,我来回跑,肯定能瘦几斤,衣带都宽松了,健身锻炼的减肥费用省出来了。”这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其实,她是高兴早了,后来她才知道,体力劳动量大了,饭量也会随之大增,她最终减肥也没成功。

    搬运档案的时候,除了不能怕累,还要不怕脏、不怕痒、不怕毒。由于一些民国时期的档案霉变比较严重,搬了以后,会让人冷不防打几个大喷嚏出来——这是带霉菌的档案灰尘跑进鼻子导致的。皮肤敏感的人搬了以后,胳膊或手背上会起疙瘩或一些很痒的红点、红斑。另一位女同事就对档案霉菌很敏感,所以她搬运的时候都是全副武装,口罩、手套、长袖衣服一个都不能少。

    乐清市档案馆档案入库前,当时都是先进行消毒的,消毒物品被充分稀释,不至于对人体有危害。但有时候,利用者着急查阅档案,我们还是要时常跑进未充分稀释的消毒室调取档案案卷,以满足利用者的查档需求。档案库房还放有很多樟脑块防霉,过量樟脑块对人体也有一定危害。因此,女同事准备怀孕前,就会向领导提出要求调离这个科室,目的是不进库房,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我在这个科室的10年里,人员的流动性很大。

    由于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比较艰苦,所以每当我用右手举起很多卷档案,放在右肩上人工搬运时,就会想起董存瑞手举炸药包。一次回家跟爱人说起工作的时候,也谈到了“举炸药包”这个“壮举”。几天后,爱人的几个同事跟她聊天时说,“档案局的工作应该很清闲”。爱人就把我天天当“档案搬运工”和“举炸药包”的“壮举”告诉了她们,她们一边笑一边说:“你爱人真幽默,原来档案工作那么累呢。”

    档案查阅大厅是窗口,不到规定的下班时间绝不会提前关门。有时候,有些利用者快要下班或者已到下班时间才来,为了给他们提供方便,我和同事饿着肚子也得坚持接待。由于查阅接待任务量大,人手不足,经常到下班,出库的档案都还没入库。为保证档案安全,把出库的档案及时归还入库,我们查阅大厅很多时候都要比其他科室晚下班半小时甚至1个小时。冬天天黑得早,下班走出单位时已是万家灯火,身边还有凛冽刺骨的寒风。

    2011年,因工作需要,我调往新成立的信息化科室,从事档案信息化和数字档案馆建设,不再做“档案搬运工”了,但是新的岗位与档案利用接待工作还是有关联的。

    如今,乐清市档案馆有了新馆,条件也好多了,有电梯、有推车可用,馆藏档案也已进行了全文数字化,档案利用接待工作开展起来顺利多了。当然,社会对档案的利用需求也增多了,档案工作服务社会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今非昔比,回忆过往岁月,那段“档案搬运工”的日子,我感触颇多,在此向仍艰苦奋斗在一线窗口的同行致敬。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4月5日 总第3202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