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人物纵横

于永铨:“渡江侦察记”的亲历者

作者:梅正亮 史丽宁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4-23 星期一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生动地描绘出1949年4月21日打响的那场解放南京的渡江战役。在那场波澜壮阔的战役前夕,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渡江侦察兵,冒着生命危险乔装潜入敌人的前沿阵地,为我军提供了大量第一手敌军情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顺利渡过长江作出了重要贡献。1954年,根据先遣渡江大队的英勇事迹改编的电影《渡江侦察记》上映,受到热烈欢迎。

渡江作战 先遣侦察入敌营

    在淮海战役告捷之际,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在淮海战役结束之后,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野战军9兵团的统一部署,第27军抽调了一部分干部和战士组成先遣渡江大队,先期到达长江北岸的安徽省无为县境内,为我军渡江做准备。1949年3月初,第27军军长聂凤智、政委刘浩天向章尘(被任命为先遣渡江大队队长兼临时党委书记)和慕思荣(被任命为先遣渡江大队副队长兼临时党委副书记)面授先遣渡江侦察任务:在沿江的中共地方党委和江南游击队的配合下,全面侦察敌情,以各种方式摸清敌人的兵力、武器、工事及部队番号等。这支队伍由300多人组成,一部分战士穿着便衣,另一部分穿着在淮海战役中缴获的国民党军服,并对外自称是国民党第88军149师师部搜索队。于永铨,就是乔装的先遣队员之一。

    于永铨,1925年2月出生,1947年6月入伍,渡江战役前夕在第27军侦察营一连任排长。当时,他只有24岁,妻子和孩子在山东栖霞农村。出发前,包括于永铨在内的300多名战士都写了家书。于永铨在信中告诉妻子,他即将参加渡江作战,随时都可能牺牲,若他牺牲了,请她好好带大孩子。留下这朴实的只言片语后,于永铨就做好“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准备。

    据于永铨生前回忆,1949年4月6日,先遣渡江大队接到战斗命令后,乘坐小木船,于21时左右登岸,进入敌人江边前沿防线,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垮了守敌,端掉了敌人的堡垒,避开了荻港附近老虎头的敌人据点,直奔铜陵、繁昌交界的狮子山。在离狮子山仅8里的黄浒镇,驻有国民党1个团的正规军。先遣渡江大队在敌人鼻子底下活动,处境十分危险。于永铨等先遣兵们为了与我党地下组织和当地的游击队取得联系,历经险阻,做了大量工作。后来,在游击队的帮助和配合下,先遣渡江大队很快深入到敌占区。

于永铨(右二)一家合影

    随后,先遣渡江大队展开了敌后侦察活动,先后建立了近20个江边工作站,搜集了大量有关敌人江防部署的情报。他们将这些情报或绘制成图表,或通过电台,源源不断地传到江北,为主力部队制订渡江登陆作战计划,提供了充分依据。先遣兵们登陆成功,不仅得到了兵团和军部的嘉奖,也极大地鼓舞了江北整装待发的解放军战士。4月18日,先遣渡江大队接到军部电示,我军定于20日发起渡江战役,命令先遣渡江大队攻占龙门山、马鞍山,破坏敌人通信联络网,打乱其指挥,策应主力部队渡江。接到任务后,先遣渡江大队连夜出发,经过夜行90里的急行军,于19日拂晓前到达张家山,当晚又经过80里的急行军,于20日凌晨北移至黑连山的板石岭,与当地的游击队会合,21时占领宕山。先遣渡江大队和游击队员们为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割断敌军电话线,使其指挥中断;对敌人实行骚扰战术,打冷枪,半夜搞奇袭;在有敌人的地方点火堆,让我军有射击目标……敌人腹背受敌,被弄得晕头转向、惊恐万分、军心涣散。21日凌晨,我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突破长江天堑,国民党自认为部署得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顷刻瓦解。于永铨在此役中荣立二等功。

老当益壮 传承渡江精神

2005年,于永铨写的关于先遣渡江大队情况的字条。

    穿过南京挹江门往西不远处的热河路广场,一座纪念碑高高耸立,碑的正面镌刻着邓小平手书的“渡江胜利纪念碑”7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背面镌刻着毛泽东手书的诗词——《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此碑是为了纪念渡江战役的历史功绩和在战役中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于1979年4月南京解放30周年时正式落成。远远望去,整座纪念碑如同一艘乘风破浪的战舰。

    为传承渡江战役勇往直前、奋勇争先、勇于牺牲的精神,每到渡江战役胜利纪念日,于永铨都要到学校或者渡江胜利纪念碑前讲述当年渡江战役先遣侦察的故事。学校的孩子们将他们围在于永铨身边的留影集结成册,送给敬爱的渡江战役功臣于爷爷。照片上,孩子们听得那么专注、那么认真!

    2005年,于永铨向南京市鼓楼区档案馆捐赠了诸多材料和证书。在一份已经泛黄的《功劳证》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下于永铨从1948年1月至1950年8月参加的包括抗美援朝战争在内的多次战斗,其中,9次被记功。据于永铨家人介绍,老人生前有一本1997年3月由南京市红十字会颁发的遗体捐献证书。于永铨拿到证书后,只要外出一定带在身上,希望“那一天”来临时,能以最快的速度把遗体捐献出去。这位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人民解放不怕牺牲的老战士,在自己70多岁高龄时,想的仍是如何为他人带来生的希望。

    文中所示档案为南京市鼓楼区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4月20日 总第3209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王亚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