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有缘不晚

作者:倪恒威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5-15 星期二

    有缘不晚,用这句话来形容我和档案的关系是再合适不过了。

    1996年7月,我从地方大学携笔从戎,成为绿色军营的一员,21年的军旅历程,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和档案走得这么近。

    2017年,伴随新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向纵深推进,我从一名正团职军官,经组织批准成为一名转业军人。在等待工作安置的过程中,我上网查询了很多岗位的基本信息,并进行多方咨询和多种假设,但都没有想过会到档案部门工作。

    积分选岗那一天,看着公示榜上一个个心仪的岗位被排名在我前面的军转干部选走,心中不时涌起一阵失落与焦虑。等终于轮到我选岗,站在人生十字路口,面临人生方向选择,沸腾的大脑先是一阵空白,继而想起了自己大学的专业就是历史,又想到网络查询时看到的一句话“档案就是历史”,就这样,短短几秒钟确定了今后人生的目标。也许这就是缘吧,人生最重要的一次选择与档案联系到一起,我在“雨花台区档案局副局长”一职后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虽然工作单位定下来了,但是档案局到底做什么,在信息化时代,作为传承历史的档案部门,又能为百姓做些什么,我是一点都不了解。然而,很快就有一个机会,让我切身感受到了档案的作用正是档案帮助我解决了转业后个人的第一个难题——办理户口。

    一般来说,公民应征入伍,原来的地方户口应当注销,转业回到地方必须提供当年的户口注销证明才能办理新户口。而我当年大学所在城市安徽芜湖并未注销我的户口,而是将我的户口迁移到入伍所在地安徽蚌埠,当然,作为已经入伍的现役军人,无论在哪,都是办理不了地方户口的。这样我的户口既未注销,又未迁移。现在要重新落户,拿不出注销证明,落户手续就办不了。

    眼看就要到档案局报到了,户口的事情还没有着落。我找到学校负责户籍的部门,可是2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人和资料都找不到了。焦急中,突然想到一位同学的爱人在芜湖市公安局工作,赶紧电话联系,她听后,没过一会儿就答复我说,已经查到当年我的户口迁移凭证存根。

    惊讶之余,我听到的解释是,她是在公安局档案室工作,所有户口档案资料全部进行了数字化,只要输入姓名、身份证号、时间、单位、地址等任何一项,都可以进行准确查询。她笑着说;“档案数字化是档案部门近几年做的一件大事,档案资料利用方便快捷,帮百姓解决了很多难题,这不,你这位新来的档案局副局长也享受到了便捷服务。”

    第二天,我就收到了盖有当地派出所查询印章的存根打印件,南京市公安部门也据此为我办理了落户手续。这真是“一纸小档案,解决了大难题”。

    随后,我正式到区档案局工作,成为一名光荣的兰台新兵。根据区档案局党组研究,由我分管档案的保管利用工作,这让我真真切切地与档案走到了一起。

    第一次进入档案库房,一排排摆放整齐的档案,见证着无言的岁月;泛黄的纸张,记载着往日的时光。一卷卷永久保存的档案,是一份坚守和希望,档案库房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沧桑。

    第一次接待百姓查档,听到的是满心焦急的诉说,看到的是充满期待的眼神,体会到的是帮助解决困难后由衷的谢意。翻阅一份份查档记录,仿佛在听档案与百姓之间的故事,特别是民生档案,与百姓的工龄、婚姻、户口、退休、养老等息息相关。服务民生的窗口也是百姓与政府的沟通桥梁,更是档案部门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代言。

    第一次查看档案管理系统,仿佛进入一个档案的海洋,一份份电子数据构成了庞大的档案资源,一个个功能模块让档案业务处理效率倍增,一台台电脑终端联结成高效的服务网络。好似看到一幅幅画卷,从纸质档案到数字档案,再到智慧档案,档案记录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是改革开放成果的缩影和印证。

    第一次审阅档案馆新馆建设图纸,宽敞明亮、功能完备的综合接待大厅,标准规范、布局合理的档案业务用房,信息化的设备、智能化的库房,一一跃然纸上。这栋位于文化广场的现代化的办公大楼,描绘了一幅档案事业发展的美好蓝图,这是多少代档案人心中的美好憧憬,也是党委、政府关心重视档案工作的具体体现。

    虽然我与档案的缘分刚刚开始,但有缘不晚,我将肩负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5月14日 总第3219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王亚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