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历史的回眸

作者:芦媛媛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7-03 星期二

    走进北京市东交民巷,我们很难忽略一座红砖白石半圆形的穹顶,它静默地被掩映在葱郁的碧叶青林之中。这是一栋古色古香的老建筑,它是民国时期日本正金银行北京支行的旧址,也是如今的中国法院博物馆。这栋年逾百年的老建筑,像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一样,默默伫立观察着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

    身为一个法院人兼档案人,自然对这栋建筑心驰神往已久,机缘巧合终于得以窥见真颜。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们来到了中国法院博物馆。一进展区,看到陈列的档案展品,一种熟稔的亲切感迎面扑来。一楼的展厅十分宽敞,展览的全名是“全面依法治国,走向伟大复兴”,最靠里的一面墙上悬挂着最高人民法院历任院长的照片。整个展厅充满了现代化的科技感,“互联网+”的新技术元素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各种电子屏幕滚动播放着档案资料大数据,市民只要轻轻点击触屏就可以进行深度阅读互动。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这里还有一位特别的讲解员——会说话的智能机器人带领着市民参观整个展厅。

    刚走到二楼长廊,我们就仿佛踏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历史的长河中一样。长廊的墙面被设计成了别致的时间轴风格,长廊的入口处正是我国法治史的开端,从入口处每往里走一步,时间就往前推进一格,中国的法治进程也随之往前推进一步,每一个重大的时间节点都设有对应的展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人民审判历程”展厅,这个展厅展出的是1978年3月5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文件原件,被保存得极为齐整完好。旁边一同被展出的还有叶剑英提出的《关于修改宪法的报告》,正是这本小小的毫无重量的册子奠定了一个国家的法律基石,它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其所蕴含的划时代性重要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它让我们看到了前辈们为国家法治建设所做出的努力,也让我们看到了国家所有法律法规的“源头”,这是一场法律的“溯源”之行。

    我们跟着时间轴继续往前走,每一张图片都反映着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法治史上的经典案例:1998年“世纪贼王”张子强绑架香港富商李嘉诚之子案,2008年王菲因不堪忍受“人肉搜索”起诉大旗网、海南天涯在线网络科技公司侵犯名誉权案,2012年备受关注的苹果公司和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的ipad商标权争夺案……随着时间轴的推移,越往前走,图片内容越丰富,案例也更加多样化,从早期普通的民刑事案件,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商事案件、涉外案件、知识产权案件,让人目不暇接。从这些图片中,我们很明显能看到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类型和数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改革开放以前没有的新案例纷纷涌现。这也说明,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除了这些无声的档案,我们还能看到一个个传奇人物。在二楼拐角处的特别展厅里,有一处人物传记展览,都是改革开放之后涌现出的一批好法官照片:法治“燃灯者”邹碧华、爱民为民的好法官詹红荔、“法官妈妈”尚秀云、北京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宋鱼水……当然,还有很多并不为我们所知却始终奋斗在审判第一线的法官们。他们的踏实、勤勉虽无声却动人,他们用自己的力量争取让每一位案件当事人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存在,让每一位公民都能真正懂法、依法、守法。他们的名字将如一颗颗明珠,永远镶嵌在中国法治史的金字塔。

    参观完整个博物馆,我感触颇多。二楼的传统载体档案和一楼的电子屏幕遥遥相望,恰好形成了一个无声的呼应:我们在改革,我们在发展,我们在强大。从最早刻在青铜鼎上的“青铜法典”,到真正落实到纸张上的法律档案,再到改革开放后电子科技档案的迅猛发展;从1956年董必武在中共八大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论点,到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正式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从1979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几部重要法律,再到2018年《刑法修正案》的出台,这些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之间刚好间隔40年。

    历史在此处回眸。

    再回首,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法治意识薄弱到如今以宪法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形成,这些档案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艰辛与荣耀,一座博物馆更是一本法治史。这是风雷激荡的40年,这是风雨兼程的40年,这40年来我们始终步履不停,奋斗不息。如今,回望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期待未来能走得更远,希望我们国家的法治之树长青,也希望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富强之路繁花似锦!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7月2日 总第3240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王亚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