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花果飘香龙泉山

作者:朱成文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8-27 星期一

20世纪70年代,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万兴乡的技术人员正在向青年人传授种植鲜花的相关知识。

    为了实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这个目标,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如今的龙泉山呈现出了“四季花不断,八节果飘香”的胜景,被人们誉为“花果山”。

    其实,龙泉山以前的植被并不是很好,因为这里是四川盆地西部的一条背斜山,地质结构不利于储水,属于半干旱地区。关于民国时期龙泉山的林木情况,可以从四川省档案馆的一份馆藏档案中得到证实:1942年,为应对日机轰炸,四川省临时参议会李御参议员提议:“指定龙泉山脉地带为成都全市疏散区,以便建筑适应时代之省会。”此议案一出,得到众多参议员的附和。于是,国民党四川省政府立刻派员前往该山脉地带详为查勘、测绘并加具意见呈报。很快,国民党成都市政府把洛带镇、大兴场、石盘铺、西河场、龙泉驿5个场镇的大比例尺地图,连同对龙泉山脉调查反馈的6条意见呈报上来,其中第三条意见为:“山脉地带林木稀疏,天然隐蔽似嫌不足。”最终得出的结论是,龙泉山脉地带不适合做省会城市,“只适合小规模之疏建”。从这份档案中可以看出,当年的龙泉山脉地带水源缺乏、林木稀疏是一大不可回避的“硬伤”。

20世纪70年代,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飞龙湖旁正在建设提灌站的情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举。1950年至1952年,为了改变成都至重庆交通不便的状况,“人民政府就下决心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民族奋发精神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修建四川人民盼望多年的成渝铁路。这条铁路由成都经简阳、资阳、资中、内江、隆昌、荣昌、永川、江津达重庆,全长505.06公里……材料主要用国内产品,多数是就地取材”。铁路沿线各地提供了大量石料、枕木。龙泉山脉地带是成渝铁路的必经之地,也提供了大量石料、枕木,山上的林木植被再次砍伐。

1970年,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公社柏杨大队正在组织改田改土和绿化整治。

    1958年“成都会议”期间,中共内江地委第一书记张励在陪毛泽东主席去重庆时,把整理好的《苦战三年,把龙泉山变成花果山》等材料向毛泽东汇报。他看过材料后,很重视这件事情,并布置专人去具体落实。在绿化龙泉山的过程中,为了解决山上林木、水稻缺水的问题,龙泉驿区境内的提灌站在1971年得到了进一步完善,龙泉驿区长松乡甚至修建了5级引水上山的提灌站,每到用水季节,各类林木和农作物都能得到很好的灌溉。此外,为了解决青年人种植鲜花缺乏技术指导的问题,龙泉驿区政府还定期选派技术员上山给青年人讲课解惑,传授专业种植技术和知识。由于龙泉山的绿化越来越好,在20世纪70年代,茶店公社“五七中学”还创办了旅游班,并在公社领导下开发龙泉湖,吸引了大量游客。

    在龙泉山水果种植方面,水果专家周永年不得不提。1964年,他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龙泉驿,开始从事果树生产科研和技术工作。20世纪70年代,龙泉驿区大面积种植水蜜桃,由于虫害严重,出现了“十桃九烂”的问题,结果60万株桃树被砍掉了30万株,农场的工人都称它为“伤心桃”。周永年许下诺言:“不攻克这一难关,誓不罢休。”后来,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周永年终于查明了造成“十桃九烂”的罪魁祸首是“桃小食心虫”。他立即展开了对桃小食心虫生活规律和防治的研究,最终解决了“十桃九烂”的问题,从此,龙泉山的山丘和平坝上又被种上了桃树。除此之外,周永年还在葡萄、枇杷、柑橘、早熟梨等水果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20世纪70年代,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茶店公社开发的龙泉湖景区。

    1987年3月11日至20日,龙泉驿区委、区政府开创性地举办了首届桃花会,此会历时10天,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此后一年一度的桃花会举办摸索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1987年9月18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将龙泉花果山风景区定为市级风景名胜区。1993年第七届桃花会提出了“以花为媒、广交朋友、促进开发、繁荣经济”的办会宗旨,一直延续至今。1994年,桃花会主办者由龙泉驿区人民政府升格为成都市人民政府,名称也改为“中国成都桃花会”。1997年6月23日,龙泉花果山风景名胜区被编入《中国风景名胜博览》,进一步扩大了龙泉驿的知名度,并助推了旅游业的发展。龙泉山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文中所示照片档案为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8月24日 总第3263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王亚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