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一张准考证,见证时代变革

作者:江苏省档案局

来源:新华报业网

2018-11-08 星期四

    恢复高考是改革开放起步的一个标志。不久前,1977年参加高考的江苏连云港鹰游纺机集团、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良,向“江苏最美家庭档案”征集活动报送了当年准考证、复习课本、作业本等一整套珍贵档案,把人们带回了那个让无数人命运发生转折的时代变革。

    张国良家在庐山脚下、长江岸边、绿水环抱的一个江西小村。站在家门口,能看见点缀着星星点点建筑的庐山牯岭街。景虽美,生活却很清苦,村里人经常缺粮断炊。“我家粮食还算能勉强够吃,菜只能靠一小块自留地的蔬菜,最盼望的还是过年的腊鱼腊肉。”

    更让人苦闷的是前路迷茫。张国良对他的小姨印象很深,“她不但人长得漂亮,而且聪明能干有文化。20世纪60年代农村出了个女初中生,是件很了不起的事。”张国良常盼望星期天小姨放学回家,给他讲外面的故事。“我问小姨:你将来打算干什么呢?小姨说:上大学,学化学专业,将来当个化学家。”但初中毕业时正遇“文革”开始,高中停办,小姨只能回到小村里,化学家梦碎。

    出嫁前,小姨把大部分书本留给张国良,拉着他的手泣道:“国良,你要好好读书。你从小就聪明好学,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高中毕业后,张国良到公社当通信员,似乎也将一辈子留在小村。但恢复高考春雷一响,许多人希望之火重燃。“我一开始对参加高考没有信心,课本丢了这么多年,还能考吗?是小姨,连夜走了十几里路,把我从露天电影场抓出来,满含热泪对我喊:‘考!你一定要考!一定要考出去!’”

    小姨找到她的中学老师,把张国良封闭在学校复习。回忆重新捡起课本的日子,张国良说,“还不如说是学习了3个月”。

    决定命运的时刻来临。一张巴掌大的准考证,承载了无数人改变命运的希望。5门科目,考试时间:12月7—9日,记录下了这场不会再有的冬季高考。考试那几天,小姨一直守在考场外,“比我还紧张。”张国良说,如果不是小姨,自己能否考上还不一定,“小姨后来捧着我的大学入学通知书,泪水滴在通知书上,小姨拿出手帕,一遍又一遍地擦干。”

    进入武汉工学院学习铸造,张国良至今还保留着那时的学生证、团员证、团费证,校徽、校牌、教材、书签、澡票,在他看来,那是一段不会再有的黄金岁月。积压了一代人,同学最大的36岁,最小的17岁,全都非常珍惜难得的机会,读起书来简直像疯了一样。虽然进校基础都不好,但很快大家成绩就突飞猛进。老师们都评价:“这是一届学习最刻苦、成绩最好的学生。”

    靠学校每月22.5元助学金,张国良读完了大学。扛着两床被子一箱书,他被分配到连云港纺织机械厂做技术员。从九江坐船到南京,转火车过徐州再赴连云港。在徐州站,他遇到了一位半途上车的同路姑娘,“这是我去连云港认识的第一个人,就是我现在的爱人。”

    “以现在眼光看,当时厂子更像是机械作坊。”舞台不大、落差很大,但张国良扎根下来一干就是31年,从技术工人,到成为国企和民企负责人,成为“中国纺织大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重大典型,荣誉等身。特别是敢想敢干进攻碳纤维这个材料高地,不仅科研成果获得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还有效将其工程化,建成国内最大的万吨碳纤维基地。报送的40件荣誉证书档案,记录着张国良不负时代的人生经历。

    有时回乡,张国良站在故乡江岸边眺望九江长江大桥。“我怎么也没想到,小时候我亲眼看见建设起来的大桥,维修加固用的就是我们生产的碳纤维。”回顾往昔,张国良感慨,“恢复高考,改变了我们,改变了中国!”

 
 
责任编辑:张雪 罗京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