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祭坛后

作者:特邀撰稿人 屠剑虹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11-21 星期三

    道教始于古代神仙信仰与民间巫术。至汉朝时,绍兴盛行鬼神祭祀,故道教流传甚早。东汉炼丹方士上虞籍魏伯阳,首次系统论述道教炼丹术。晋时,道士葛玄、葛洪先后居会稽炼丹修道。唐、宋时期,盛行建观布道。明清时期,道教活动渐次衰微;民国初期,已呈颓势,道观几近废圮。今日绍兴古城内仍留存着一些与道教有关的地名。

    祭坛后是祭坛后路的简称,位于绍兴昌安门外。明代时,绍兴官府在此筑有祭祀邑内无祀鬼神的厉坛。久之,遂将厉坛后面的这条路命名为“祭坛后”。

    古代,绍兴境内按制设有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社稷坛,又设有祭祀先农、山川诸神的山川坛,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古人以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主宰,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和重要的山、河等等,都各有其神,支配着农作物的丰歉与人间祸福,一切皆由天上各种神灵所为,故而对天象萌生崇拜敬畏之心。旧时,凡府、州、县皆设坛祭祀。明代,又增设了厉坛。按明廷制,除“京都祭泰厉,设坛于玄武湖中”外,各府、州、县皆由官府兴建厉坛,祭祀邑内无祀鬼神。这些无祀鬼神是指蒙冤屈死者、战时殒命者、天灾流行而疫死者、饥饿冻死者、遭兵刃横死者、自缢而死者、水火之灾而死者、被人所害或逼死者、死后无子孙者等等。人们认为这些在冥冥中游荡无依、无人定期祭祀的孤魂野鬼,如果没有归宿、没有祭食可以享受,就会出来作祟,祸害于民。筑厉坛,上供品,点香烛,送冥钱,可以安抚厉鬼,求得平安。

    当时,绍兴府按制在昌安门外建了厉坛,山阴、会稽两县陪府在此厉坛祭祀。为祭祀之便,在厉坛旁还建有官厅、宰牲房等建筑。

    清初,厉坛已废圮,其地为民居所占。康熙五十六年(1717),知府俞卿下令重新修复祭坛。此后,每年的清明日、七月中元节、十月朔日,迎城隍至厉坛致祭。

    在绍兴,迎城隍祭厉坛之习俗,盛于明清时期。人们认为,城隍神是管理厉鬼的神灵,请城隍神主祭厉坛,可勾摄境内的无祀鬼神在祭厉之日到厉坛享用祭品。每年清明祭祀前三日,绍兴府官员先到卧龙山西南之巅的城隍庙中移牒城隍;在祭厉坛这天的早晨,再到城隍庙恭恭敬敬地接城隍神,然后大摆仪仗,由专人抬着城隍神牌去厉坛。祭祀时,将城隍神牌奉请于厉坛正中,两旁放置无祀鬼神的牌位。祭用“羊三、豕三、饭米三石,香烛酒纸随用”。牲酒羹饭,要先敬献给城隍神,然后再祭祀厉鬼。祭祀中的祝文,主要是求城隍及诸鬼神护佑境内遵守礼法、善良正直、孝顺父母的百姓,而对奸盗诈伪、不畏公法、欺压良善、忤逆不孝者,以及官吏贪财作弊、上欺朝廷下害百姓者,则一体昭报,故祭祀又有着震慑的作用。祭祀仪式结束后,城隍神再被迎回城隍庙。

    厉坛祭祀无祀鬼神的习俗,一直沿袭到清末。随着习俗的消失,厉坛遂废,但地名至今依然存在。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11月16日 总第3298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