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民国时期惨烈的海原大地震

作者:管 辉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12-03 星期一

    海原,这个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的偏远小县,鲜有人知。1920年,以此地为震中的大地震,更是被尘封在高原的黄土之下很少被人提及。然而,这次震级达里氏8.5级的大地震是我国有记录以来最强烈的一次地震。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中,有这样一份档案记录了当时震后的惨状:“连日各地仍震动不息,人心惶恐,几如世界末日将至所选。灾民无衣、无食、无住,流离惨状,目不忍见、耳不忍闻。甘人多倚火坑(炕)取暖,衣被素薄,一旦失此,复值严寒大风,忍冻忍饥瑟缩露宿,匍匐扶伤哭声编(遍)野,不为饿殍亦将僵毙。牲畜伤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

海原大地震极震区边界图(局部)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震前异象无人注意

    1920年12月16日晚,寒冬中的海原县(当时属甘肃省),显得格外凄冷。像往常一样,村民吃完晚饭后,让孩子们早早休息,男人们在屋外干些杂活,妇女们则在油灯下做着针线活。夜幕下的村庄,时不时传来犬吠。突然间,大地剧烈地抖动起来,随即而来的是地动山摇,狂风大作,天际红光闪现,地下声响如雷。“山峰在夜幕下移动,山崩如瀑布一泻而下,巨大的地裂吞没了房屋、驼队,村庄在一片起伏松软的土海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强烈的震动持续了10余分钟。当幸存者从废墟中爬出来时,发现无数村庄被夷为平地,山体滑坡覆盖了肥沃的平原,河道淤塞,山谷变成了湖泊,大山在一夜之间移动到了别的地方。幸存者们被这场突然降临的灾难惊呆了,难以置信地叫道:“山走了。”一个海原县西安乡的幸存者回忆说:“万家水的那山合了,两个山合到一起了,羊、人啥都没有了。”当时,正值隆冬,大震之后余震不断,天气极度恶劣,使得灾民的生存条件愈发艰难。12月29日,甘肃省省长兼督军张广建及议会议长王世相代表全省官吏绅民向全国发出通电,呼吁北洋政府和社会各界紧急援助。

    地震发生前,震中所在地的海原及周边地区,动物异象频出。震前月余间,有些人家饲养的牛、羊、骡马等家畜出现了反常,夜不归圈。主人强行驱赶,家畜神态惊恐,甚至不怕鞭打,撒腿逃跑。家禽也一反常态,雄鸡报晓不守时辰,连母鸡也啼鸣不已。村民在山中还看到过本应冬眠的蛇纷纷趴在洞外并被冻僵。震前,村内的老鼠早已逃得无影无踪,村民茫然不解。到了夜间群狼长嚎,令人毛骨悚然。曾有狗匍匐在主人的脚下,焦躁哀叫,且有紧张战栗情况,而主人莫名其妙,不以为然。

    据《1920年海原大地震》记载:“震中地区海原县干盐池、西安州、红羊、杨明堡等地,狗表现十分不安,有时对空乱吠,有时爬(趴)在地上哭嚎;入夜以来吼叫尤甚,声音凄惨,彻夜不绝。”

伤亡惨重的“环球大震”

    这场大地震的震中在海原县的干盐池、西安州一带,中心烈度达到最高级别的12度,这意味着地震带来的破坏是毁灭性的。极震区范围很广,东起固原县,经西吉、海原、靖远等县向西北呈条带状展开,直到景泰县,面积达两万多平方公里。地震有感范围也超过了大半个中国,据有关资料记载,这次地震使距震中200公里外的兰州“倒塌房屋十分之三”;400公里外的西安“门窗暴响,房摇墙塌,被毁房屋约有百户”;700公里外的太原“房屋间有倒塌,人民微伤”;千里之外的北京“电灯摇动,令人头晕目眩”;上海“时钟停摆,悬灯摇晃”;广州“掉灰泥片”……

    此次大地震,竟被日本东京的地震仪器检测到,并被记录下来。全世界有96个地震台都测到并记录了这次大地震,由此海原大地震也被称为“环球大震”。

    海原大地震最惨痛的一点就是死亡人数巨大。1921年4月3日《新闻报》报道称:一位甘肃海原县的在京学生接到家函曰“初七日黄昏地震,吾乡受害尤重,全城房屋俱被荡平,人民死伤十之八九,吾家花涯湾山庄,全行覆没,山崩土裂,山河更变……吾家四十余口,除父与汝祖母外,俱归浩劫,房屋倒尽,什物无存……”据1922年《地学杂志》第八期、第九期的统计资料显示,位于震中的海原县死亡人数为7万余人,会宁、静宁、通渭等县的死亡人数均逾万人。有一个170多口人的村庄,震后仅有6人幸存。当时,由于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加之交通闭塞、通讯不便,突然发生如此巨大的地震灾害,政府根本无力救助,使得灾民“流离失所,衣食俱无,故不死于地震,亦多死于冻馁”。

    海原县是所有灾区死亡人数最高的区域。在地质学家谢家荣撰写的《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中,对海原地震的整体描述为:“晚7时大震,突见大风黑雾,并见红光。大震时约历六分,地如船簸,人不能立,震动之方向,似自西北而来,往东南方去,有声如雷。土石山均有崩塌及移动,尤以土山崩溃为多。山坡平地均生裂缝,长短不一。平地裂缝多有泉涌,其色或绿或黑。山崩壅塞河流之处甚多,尤甚者为南乡。杨明后堡崖窑上,东乡王浩堡何家沟二处,山崩壅塞河流,积水深数十丈,长五六里,宽十余丈,水倒流。突见大风,土山崩溃。南乡水井震后多干,县知事钟文海之子女及警佐罗某均因衙署受震倾倒同时被难。城中房屋几全数削平,城垣原系土筑亦大半毁坏。”

拉开了中国地震学的序幕

1920年12月29日,北洋政府甘肃省省长兼督军张广建等向全国发出的救援通电(部分)。

    海原大地震发生时中国还没有地震台,也没有一台现代地震仪器,震后谁也弄不清震中在哪里,直到1个月后才将震中圈定在海原。

    1921年4月,北洋政府内务部、教育部、农商部联合派出地质学家翁文灏、谢家荣等6人组成专家组赴灾区进行地震灾害的科学考察。他们于4月15日离开北京,经呼和浩特、银川到达兰州,而后进入灾区。经会宁、静宁赴固原,再由固原经平凉、天水返回兰州。此次考察历时4个月,除考察灾情外,专家组还特别注重地质考察,分析海原大地震的原因。他们在考察报告中写道:“此行目的,尤注意科学之研究,故除调查震灾状况,勘探山崩地裂诸现象外,复从事于地质之考察,俾明此次地震之起源及地壳之关系焉。”这次科学考察,象征着中国地震学的开端,具有里程碑意义。

    海原大地震的发生促进了我国地震学的研究与发展,在我国近代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次组织科学考察组赴灾区进行地震现场考察;提交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地震科学考察报告等。

    1922年在比利时召开的世界万国地质大会上,中国学者第一次站在世界讲坛上,宣读了与海原大地震有关的论文,引起了世界各国专家的重视。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11月30日 总第3304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罗京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