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人物纵横

经典流年:夏之秋与他的抗战音乐

作者:饶嵩乔 赵小芹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1-28 星期一

    在中国抗战音乐史的长卷里,人们可能更多地记得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其实,当年还有一首与之齐名的经典抗战歌曲——《歌八百壮士》。在日寇侵略的炮火中,国人高唱着“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的激昂旋律,激发出一浪高过一浪的抗战精神,鼓舞了一批又一批勇士走向抗日战场。这首歌的曲作者就是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演奏家夏之秋。 

在武汉用音乐支援抗战

    夏之秋,出生于1912年2月,原名夏汉兴。他幼年即苦学音乐。1937年八一三事变前夕,原本在上海求学的夏之秋随着逃难的人群乘船回到故乡武汉。那时,武汉已成为抗日救亡的中心之一,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进行抗日宣传,夏汉兴也投身于这一洪流:他参加了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武汉市文化界抗敌工作团成立大会,并被选为音乐组长;重建武汉合唱团并担任团长兼指挥。1937年11月,夏汉兴在报纸上看到诗人光未然写的一组《抗日合唱》歌词,深受鼓舞,立即为它谱曲,这就是歌曲《最后胜利是我们的》。

    12月的一天,诗人桂涛声把他写的《歌八百壮士》歌词送到排练场,请夏汉兴谱曲。作品颂扬了淞沪会战中国民革命军第88师262旅524团团长谢晋元率领800名战士孤军坚守闸北四行仓库的光辉事迹。八百壮士在日军重重包围中孤军奋战,“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们“宁愿死,不投降”,震动全国。歌词中洋溢的爱国热情与夏汉兴的心情如出一辙。回家后,他连夜把歌词作了调整,谱起曲来。当时,残酷屠杀、浴血抗战、“中国必亡论”的一幕幕出现在夏汉兴的脑海里,让他心潮澎湃,一曲气吞山河的旋律“像是从心底自然地涌现出来”,他“力图用音符发出整个中华民族的呐喊”。几天后,由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独唱、夏汉兴钢琴伴奏的“中国不会亡”的歌声第一次在武汉响起,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它是预言,是呐喊,是号角,是对日寇亡我野心和“中国必亡论”的有力批判。第二天,武汉《大公报》发表社论,认为“中国不会亡,提得好!祖国正处在危急存亡之秋,这一口号甚得人心,唱出了四万万同胞的心声!”为了激励自己的救国决心,夏汉兴从此便以“危急存亡之秋”的“之秋”为名。这首歌发表后被广泛传唱,1938年武汉合唱团把这首独唱曲目改编成合唱曲。《歌八百壮士》演出最后,常常是听众自发高呼的“抗战到底”口号与“中国不会亡”的歌声响成一片,闻者无不动容。

赴南洋为募捐辗转多地

    夏之秋领导的合唱团当时被誉为武汉最优秀的歌咏团。合唱团重建不久就举行音乐会,宣传抗日,募集款项救济难民、支援前线。后来,合唱团决心自费前往南洋,把募捐活动扩展至海外。那时候,日寇紧逼,武汉告急,机关团体纷纷疏散转移到大后方,而合唱团的热血男女(大多数是大学毕业生,还有博士、硕士),却怀着“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豪情,义无反顾地踏上前途未卜的征途。

    合唱团由武汉经澳门到香港再辗转南洋,足迹遍及新加坡、马六甲、吉隆坡等地,他们通过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救亡进行曲》《松花江上》《歌八百壮士》《最后胜利是我们的》以及夏之秋在途中创作的《卖花词》等抗战歌曲;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扬子江暴风雨》等抗战剧目;加上口头宣讲、照片展览等,向广大华侨宣传抗日,受到热烈欢迎。每场演出结束前,合唱团总要带领全场合唱抗日歌曲,台上台下融为一体,同仇敌忾,情绪高涨。他们还见到了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并得到他的大力支持。当合唱团号召献金时,华侨们争先恐后地献款、认捐,不少人毫不犹豫地取下了自己珍爱的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金手镯,热烈的场面常使夏之秋等人感动得热泪纵横。1940年合唱团结束了历时1年零7个月的海外演出,总共募得2000万元(国币)巨资,全部汇回祖国,为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之后,合唱团成员每人得到一笔旅费回国。夏之秋却把他的旅费和《歌八百壮士》在新加坡出版所得一并捐献祖国,仅拿着陈嘉庚写的介绍信只身搭便车绕道缅甸返回到重庆。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1月25日 总第3328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罗京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