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襄阳特功团:“刀劈三关”建奇功

作者:吕 梅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2-25 星期一

    1948年7月8日至15日,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17旅49团,因在解放襄樊战役中连战连捷,成功“刀劈三关”,对攻破襄阳城夺取襄樊战役全胜起了重大的决定性作用。此次战役被朱德誉为“小的模范战役”。战后,49团被中原军区授予了“襄阳特功团”的光荣称号。

好钢用在刀刃上

    1948年6下旬,中原地区敌我两军主力对峙于豫东、平汉线地区,南面汉水中游襄樊地区守敌陷于孤立状态。我军为了开辟汉水中段为战略前进基地,决定乘敌之隙,发起襄樊战役。

    由于襄樊是“控川陕豫鄂之门户,握武汉三镇之锁钥”的战略要地,所以蒋介石和国民党国防部长白崇禧对此地战略防御十分重视,特意在襄阳设置了第十五绥靖司令部,任其心腹、特务头子康泽为司令官。康泽又特地从南京请来“川军名将”郭勋祺任副司令官,率3个旅共2万多人防守。

    同时,康泽还依仗襄阳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险要地势,竭尽一切手段建起军事防御工事。他认为依靠这易守难攻的地形,再加上自己苦心经营的坚固工事,可以万无一失,并自我吹嘘说:“铁打的襄阳,攻不破的要地。”但令康泽没想到的是,直到我军奇袭老河口、谷城成功,直逼襄樊时,他还是一头雾水。

    与此同时,中原野战军首长决定迅速解放襄樊,战斗由第6纵队司令员王近山统一指挥。我军先是迅速解放了樊城,樊城溃散的敌人只好逃进襄阳城。王近山准备以“猛虎掏心”战术,放弃历来攻襄阳城必先夺山的战法,集中主力“刀劈三关”,即夺取城西南高地上的琵琶山、真武山和城西正面铁佛寺一线守敌的坚固防御,而后依托西关,突破城垣。中原野战军首长严令参战部队:“要英勇顽强,以求彻底胜利。”第6纵队第17旅第49团光荣地领受了这个艰巨任务。

三营首克琵琶山

    琵琶山位于襄阳的“城西走廊”右翼,南接凤凰山、虎头山,控制着我军攻城的要道。守敌为第104旅第15团的一个连。我军的第49团3营接到攻打琵琶山的任务后,立即组织各级干部、战士侦察地形,明确了打法,决定以7连进行正面攻击,8连由西南插敌侧后,以部分兵力配合7连歼敌,其余阻击虎头山和真武山来援之敌。

    拿下琵琶山是实现整个攻城计划、击破襄阳防御锁链的首要环节。1948年7月8日黄昏,第49团团长苟在合带领3营向琵琶山发起攻击。3营在4门炮火的掩护下,迅猛越出水沟冲进了开阔地。忽然,机枪手李金亭停止了脚步:“不好,我踩着了地雷!”他手上拿着机枪,一动也不敢动。副班长回头疾声命令道:“李金亭,为了全排的同志们,不要动!”“我知道,同志们,不要顾我,快前进,快离开我!副班长,把我的机枪扛走,只要我有一口气在,爬也要爬上琵琶山!”进攻的部队前进没多久,身后便响起了爆炸声……战士们只能忍着悲痛继续往前冲。敌人凭借飞机、大炮的掩护,依仗着虎头山、真武山等方向火力的支援,发疯似的一次又一次向琵琶山反扑,妄图夺回阵地。而守卫在该阵地的3营9连战士,依托着残存的工事,英勇地打退了敌人8次反扑,伤亡90余人,用鲜血和生命守住了阵地。我军英勇地劈开了这“第一关”。但不幸的是,在此次战斗中团长苟在合也壮烈牺牲。

    琵琶山战斗,为攻克襄阳城立了头功。旅首长奖给7连“所向无敌”锦旗一面,为8连记集体一等功一次,为9连记中功一次。

 
1948年7月,中原军区第6纵队授予第17旅第49团“襄阳特功团”称号的锦旗。

二营攻上真武山

    3营激战琵琶山首战告捷,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同时也给全团指战员们以极大的鼓舞。团部决定以2营攻打真武山。

    真武山位于襄阳城西南1公里,其西、北、东三面陡坡,西与琵琶山一沟之隔,南与虎头山相连,主峰上有一寺庙,北侧山脚有南渠,并有公路通往襄阳城西门。驻守真武山的是敌第106旅第15团的一个加强连。2营接受任务后,首先组织干部、战士对敌阵地形侦察了4次,明确了任务和打法,并结合3营攻打琵琶山的成功经验,进行沙盘作业,根据敌阵地地堡多的特点,着重演练了小兵群打地堡的战术动作,解决了战斗中的关键问题,每小组都制订了详细周密的作战计划。

    7月9日傍晚,我军开始向真武山发起攻击。由于战前我军细致地侦察了敌军地形,指导员带领的突击排在20分钟内就连续爆破了敌人的18个地堡,又乘敌军不备歼灭了隐蔽在交通壕内的敌人,迅速抢占了敌军残存的工事,保障了我军主力向纵深挺进。敌人在前沿阵地失守、后路又被切断的情况下,龟缩在一座寺庙里负隅顽抗。我军战士在营长的指挥下,通过架人梯翻墙头进入寺庙内,以掷手榴弹、白刃格斗等方式将守敌歼灭。至此,“刀劈第二关”也获成功。

    攻克了真武山,等于打通并控制了“城西走廊”,切断了城内敌人的逃路,使敌外围山地指挥中心所在地虎头山、羊祜山陷于孤立,迫使敌人弃山入城。我军迅速收缩,对襄阳城形成了马蹄形包围。2营此战荣立集体一等功。

一营突破城西门

 
   1948年7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突破襄阳城西门。

    襄阳城西门是“城西走廊”通向城内的唯一门户,与西关相距100余米,其间有两条护城河,每条河上各有一座石桥。西门两侧的城墙底宽约6米、顶宽约4米、高达5米,结构坚固,是敌人防御重点之一,敌人派驻一个团的兵力重点把守。

    7月13日晚,在我军第54团和第47团攻下西关铁佛寺和同济医院后,第49团1营跃抵城外,在离城不远处占领阵地,并迅速组织干部、战士抵进护城河西侧侦察地形和敌情,就地展开近逼作业。战士们顶着敌人的炮火和敌机的扫射,一步步向城下逼近。1营作为攻城的一把“尖刀”,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事先都进行了周密细致研究和反复演练,确定了攻城部署。

    15日20时20分,我军各种武器同时开火,对敌进行了急袭,仅10分钟就摧毁了敌人西门南侧的全部堡垒及以北300米地段上的大部分火力点,西门右侧城墙被我军的炮火轰开了一个缺口。紧接着,1营首先以爆破组连续爆破,扫清了重重障碍,接着穿过敌人密集的火力网,直扑城下;投弹组全力掩护架梯组架梯登城。3连3排是突击排,在排长李法科的带领下,迅速运动到城门西侧一线,在缺口处架梯登城。瞬间,梯子上都爬满了登城的战士,城楼上敌人甩下的手榴弹在梯子中间爆炸,梯上的人全摔了下来,有的同志壮烈牺牲。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身受重伤的李法科急忙蹲在突破口下喊:“踏着我的肩膀上。”战士岳有清、冯秀林迅速踏上李法科的肩膀,待李法科忍着剧痛将两名战士送上缺口后便倒下了。岳有清、冯秀林一登上城墙就用冲锋枪把敌人压了下去,不料,岳有清身负重伤倒下,城墙上只剩下冯秀林一个人,他面对疯狂扑来的敌人,毫不退缩地用火力控制住了突破口。很快,我军的后援梯队迅速赶到,守住了突破口,打退了敌人的3次反扑。后来,登上城的官兵和弹药已所剩无几,战士们正准备与敌人展开肉搏时,后续部队第50团赶到,顿时,城上城下杀声震天,1营随着50团的人流,如下山的猛虎一般,直捣城内敌人的老巢。

    1营出色地完成了这“刀劈第三关”的任务,荣获“襄阳登城第一营”称号,3连荣获“威震襄阳”锦旗一面,李法科被记大功一次,冯秀林、岳有清荣获“登城英雄”称号并立一等功。

    7月16日16时,襄樊战役全面获胜,不仅活捉了敌军司令康泽、副司令郭勋祺,还歼敌2.1万人,成为当时闻名全国的五路大捷之一。

    本文所示照片档案为湖北省襄阳市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2月22日 总第3338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