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桑庐与新光蚕种场

作者:陈人民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4-15 星期一

  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人民已经开始种桑养蚕。中国蚕桑的主要产区是江苏和浙江,杭嘉湖地区(杭州、嘉兴、湖州)是蚕桑的集中产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小河路和杭印路交叉口西北角的桑庐,曾是一座与蚕桑有关的私家花园。桑庐正门朝南,开在院子的东南角,古色古香的匾额上书“桑庐”二字。20世纪30年代末,桑庐是拱宸桥地区最新颖、最美观的建筑群,抗日战争胜利后,这里曾是爱国实业家汪协如女士创办的新光蚕种场所在地。

“桑庐”历沧桑

    桑庐最早的主人是汪协如女士,安徽省绩溪县人,1902年出生,早年就读于苏州浒墅关蚕校,1931年初东渡日本深造,继续攻读蚕桑专业,1935年学成回国。回国后,汪协如和胸怀“实业救国”梦想的大学同窗好友黄韵湘、孙静华几经商议,决定合作创办养蚕育种基地,引进日本先进的蚕桑技术,生产培育优质蚕种供应蚕农,提高我国蚕丝的产量和产品质量。

    汪协如等人在拱宸桥西置地造房。1937年11月,养蚕育种基地竣工,汪协如开始筹备在此开办蚕种场。当时,这个建筑群还没有正式的称谓。整个院落占地8亩,建筑面积2300多平方米。院内楼阁与花木种植全部由汪协如自己设计、监造。院落建筑群中最有特色的是坐落于院落中央偏北的主楼。主楼两层,呈“回”字状,中间“小口”部分从东到西一字排开8个房间,每间面积约30平方米,南北向,为满足养蚕育种对房间通风的要求,前后都设计了窗户和气窗,敞亮通透。“大口”和“小口”之间是宽约2米的围廊,北面稍窄,东西围廊各有楼梯通往二楼。“大口”的屋基用石块砌成,高出地面许多,以利于防潮。屋基边缘东南西共有17根高达8米的庭柱拔地而起,支撑四坡形的房顶,二楼围廊外缘用围栏连接庭柱。整幢房子通风蔽日,中西合璧,格调高雅。主楼的南侧建有花园,假山、鱼池错落其间,还种植有各种花卉树木。花园以南是并排的两栋平房,中间植有一棵榆树。东面一栋两开间两坡顶,西面一栋七开间四坡顶,每间面积约有40平方米,前面均有宽约2米的围廊,建筑风格与主楼相协调。整个院落四周筑有较高的围墙,围墙内侧东、西、北三面都建有连片厢房,所有房屋外部都有小径相通,院子里还有两口水井。

    养蚕育种基地建成之际,日本侵略者先后占领上海、南京并进犯浙江,不久,杭州周边的嘉兴、富阳相继沦陷,老百姓纷纷逃难。眼见杭州岌岌可危,汪协如只好忍痛舍弃精心设计、倾力建造的养蚕育种基地,前往后方避难。杭州沦陷后,日本海军内河水上巡逻队霸占了刚刚建成不久的养蚕育种基地。为防止中国军队的袭击,日军强迫附近的村民把周围的树木和竹林全部砍光,在大门口设置铁丝网,修筑碉堡,在围墙上拉起电网,并派哨兵日夜放哨巡逻。沦陷期间,经常有老百姓被日军抓到这里关押、拷打,日本兵还把劫掠来百姓的财产以禁运物资的名义存放在这里,把良家妇女抓来污辱、强奸……昔日幽静雅致的深宅大院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

“新光”迎新生

    抗战胜利后,被日军霸占8年之久的蚕种基地得以重见天日。此时,汪协如从重庆辗转返回杭州,对被日军破坏的房舍进行全面整修,准备重新开办蚕种场。为筹集资金,汪协如把主楼以及东侧、北侧的连片厢房出租给杭州第一纱厂(即后来的杭州第一棉纺织厂),作为职工家属宿舍。汪协如分别以黄韵湘、孙静华为内外助理,购置仪器设备,招聘工作人员。1946年春天,新光蚕种场正式挂牌营业。纱厂员工和租户们给这片建筑群起了一个清雅隽永的名字——桑庐。于是,这座院落同时有了“新光蚕种场”和“桑庐”两个名字。

新光蚕种场工作人员科学育蚕

    1946年到1948年,中国经济进入了短暂复苏期,杭嘉湖地区的蚕农生产积极性很高,给新光蚕种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这一时期,新光蚕种场科学养蚕育种,生产的蚕种孵出率特别高,蚕茧的出茧率也特别高,产品受到各地蚕农的欢迎,新光蚕种场事业兴旺,声名远播。好景不长,内战爆发后,国民党统治区市场萧条、物价飞涨,新光蚕种场与其他民族工商业一样陷入困顿,汪协如等人苦苦支撑。

    1949年4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向杭州进军,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当时,杭州第一纱厂原租住在桑庐的员工已经搬回厂内,汪协如和两位助理也搬到杭州市内亲友家暂住,杭州第一纱厂护厂队和几名新光蚕种场的老员工留在桑庐照看。5月2日晚9点左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的先头部队抵达拱宸桥时,后勤运输班运军粮的车辆发生故障需要修理,部队领导与杭州第一纱厂护厂队协商后,部队在桑庐暂驻5天。暂驻期间,人民子弟兵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战士们还帮助新光蚕种场员工打扫卫生、整修园林、修理家具。

新光蚕种场工作人员为蚕室消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汪协如参加了杭州市工商联。这位饱经沧桑的爱国企业家为国家的新生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进步而欢欣鼓舞,新光蚕种场经营也逐步恢复。1956年,为响应国家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年过半百的汪协如将桑庐和新光蚕种场的全部房产申请公私合营。随后,汪协如离开杭州,回到家乡安徽,任职合肥大学教授蚕种学,把自己平生所学传授给下一代。

    2007年,拱宸桥西旧城改造工程全面启动,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桑庐建筑物进行全面整修,恢复了桑庐的原貌。2009年4月20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桑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中所示照片档案为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4月12日 总第3359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罗京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