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档案人,打造脱贫攻坚的“大石山样本”

作者:农建萍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4-19 星期五

    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白山镇民族村,一栋栋整齐的村民居住楼映入眼帘,让人感受到一派繁荣祥和、平安和谐的景象。民族村地处大石山区,是国家级贫困村。2018年初,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局馆挑选了4名业务骨干分别来到民族村、玉业村和民新村。驻村以来,他们弯下身子、撸起袖子,坚持在“精准”上下功夫,在“求真”上做工作,在“务实”上花力气,解决了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实际问题,努力走出一条脱贫攻坚的“大石山样本”。

    4名驻村工作队员中,有两名同志毕业后就在机关工作,缺乏基层工作经验。为了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扶贫工作,早在他们下乡前,自治区档案局馆就组织他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讲话和指示,认真研究中央、自治区关于精准脱贫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文件,还编印了《脱贫攻坚应知应会手册》分发给工作队员和其他档案工作人员。此外,自治区档案局馆还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由老队员带领新队员进屯入户、交流心得、探讨发展思路,为日后顺利开展驻村工作打下基础。

    4名工作队员下乡后,坚持发挥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联合各村村干部等组织成立了“党员突击队”和“党群同心服务先锋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自治区档案馆和其他单位等先后为村子配备了党群同心服务先锋队活动室,并添置了桌椅、党员桌牌、党建书籍等必要基础设施,为“三会一课”、党日活动等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固定的活动阵地。

    民族村地处马山县城东部,全村有667户3175人,光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389户,全旱地居多,可以说是典型的“九分石头一分土”。为了转变以玉米为主的单一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工作队员驻村后,因地制宜,鼓励返乡创业能人、党员成立了种桑养蚕、黄牛养殖、农家乐旅游、沃柑种植等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名工作队员在深入合作社后,了解到合作社成立之初投入资金有限、种植技术不够成熟,在掌握这些情况后,工作队员积极帮助全村争取扶贫专项资金200多万元,还邀请了广西大学的相关专家到村里进行专业培训。工作队员还提出“合作社+村集体经济+贫困户”的模式,鼓励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到合作社务工等方式加入合作社,实现了贫困户家门口就业。此外,民新村、玉业村也结合自身地理条件,发展了里当鸡、肉猪、黑山羊、黄牛等养殖业,为全村脱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民族村弄着屯林地面积多,适合种植经济林木。早在2010年,民族村就与广西大学林学院合作,在弄着屯山地上种植了2000亩黄花梨,但是经济林木生长周期长、见效慢,如何使贫困群众的口袋快速鼓起来,是工作队员到村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工作队员积极联系了广西大学林学院,将这个难题与对方商量后,双方一拍即合,经过林业专家多次论证,决定在黄花梨树下套种金花茶。金花茶可以说是植物界的“大熊猫”,是名贵的观赏植物,叶芽、嫩叶、老叶、花朵都可以制茶,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而且在3年内就可以实现收益,同时套种模式非常适合弄着屯这样的大石山区。于是今年春节刚过,在广西大学林学院的支持下,工作队员便组织弄着屯村民种植了1.5万株金花茶苗,为弄着屯村民种下了脱贫的希望。

    民族村风光旖旎,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早在2015年,村里的上局州屯就自发筹资发展旅游业,创建了桃李村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但由于经费有限,很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备,知名度并不高。工作队员驻村后,紧紧抓住马山县打造乔老河流域生态旅游圈的契机,主动与县旅游局联系,争取了汽车营地、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骑行步道等项目落户上局州屯,还与合作社负责人一起对照南宁市星级农家乐评定标准,逐项查缺补漏,逐渐打响了“桃李村”乡村旅游品牌。龙河屯内有一个4600平方米的天然溶洞,洞内有一座自然形成的钟乳石观音送子像,由于缺乏经济实力和景区开发经验,这样的特殊景观一直没有发挥经济价值。驻村工作队员了解这一情况后,及时与县、镇政府联系,筑巢引凤,申请资金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生态停车场、观光步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向县内各大企业重点推介观音洞的开发潜力,还鼓励村民流转土地支持旅游业建设,带动全村一起“活”起来。

    “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是3个贫困村普遍存在的现象。2018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开始实施“生态宜居·美丽壮乡”乡村风貌提升3年行动,利用3年时间打造一批设施完善、村容整洁、治理有效的村庄。为了争取自治区乡村风貌提升建设精品示范点落户民族村,一名工作队员认真收集龙河屯的有关资料,精心归纳出龙河屯发展的7大优势,最后在自治区专家组到各村屯实地考核中脱颖而出。为了做好示范点建设,工作队员还联合村干部组织群众召开动员会、外出学习先进经验、成立村民自治理事会、拆除危旧房、清理门前屋后草堆垃圾、配合南宁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入户调查编制村庄统一发展规划。与此同时,民新村、玉业村也在积极申报市级的示范点建设。

    在扶贫中,驻村工作队员与村民们也结成了深厚的帮扶情。去年6月,连日的暴雨使民族村村民受灾严重,积水冲垮了山下一家农户的厨房,隔壁家中还有一个重度残疾病人被困在家中无法转移,情况十分危急。驻村工作队员知道这个情况后,立刻和村支书赶往他家,召集了十几名党员和群众商量如何转移这个残疾人。倒塌的房屋和洪水致使轮椅也没有办法通行,于是大家一致决定采取接力的方式将他背出来。雨很大,路难行,但是大家心往一块使,伞往一处打。当大家把村里的残疾人安顿到小学教室时,大家浑身都湿透了,这位残疾村民的身上却是干的,好心的村民还给他送来了被子、热水和饭菜……

    自治区档案局馆派驻的4名工作队员中,有2名是女同志。扶贫工作异常繁忙,她们白天顾不上给家里打电话,周末也无法陪伴在孩子身边。为了不影响脱贫工作,工作队员家里老人生病,她们也没法回去照顾,只能让爱人在单位和医院两头跑。说起这件事,其中一名工作队员满怀愧疚,但是也充满自豪,因为家人总是对她说:“你安心扶贫,家里有我们呢。”

    如今,下乡扶贫工作已经开展整整一年了,工作队员们坚持与时间赛跑,他们时刻想着:民族村上局州屯的桥还没有建好,会阻碍旅游业的发展;民新村和玉业村的村民喝水太困难了;扶贫车间要马上启动,需要尽快落实场地和人员;乡村风貌提升示范点建设施工马上进场了,危旧房还得拆得再快一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4月18日 总第3361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罗京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