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齐鲁大地上的“春之歌”

作者:特邀撰稿人 江 心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4-22 星期一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我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以下简称“知青”)们一批批从城市走向农村,到广阔天地锻炼自己。从1964年到1979年,山东省共有4.3万多名知青到农村生产队落户插队。在农村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知青们挥洒汗水、战天斗地,为自己的人生书写了一段华彩乐章。

    “一年之计在于春。”农民非常重视春季生产,下乡知青也要和农民一样,在初春时节开始打坑刨地、积粪造肥、兴修水利、播种育秧等工作。这些活计在饱经风霜的农民身上并不算什么,但对于城里来的年轻知识分子们可谓是一场“体能锻炼”,特别是向农田里挑粪送肥,更是一项重体力活儿,其中,昌邑、临朐、新汶等县的男女知青们表现得尤为出色。

1973年,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县双台公社博乐埠大队知青们正在抬粪送肥。

    在山东省沂山脚下临朐县柳子大队插队的知青张以孝,和同批插队知青们一到农村就开始苦练推小车、挑扁担等“看家本领”。他和几名男知青喊出“苦练一个月,双肩挑一垛”的口号,每天从鸡叫到天亮,挑着七八十斤重的担子往山上送肥。连续挑了几天后,身体累得几乎散了架,肩膀肿得像“紫馒头”,汗水流到上面疼得火烧火燎,但大家全都硬挺着,到了挺不住的时候,就大喊《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来为自己和同伴们加油鼓劲。张以孝和男知青们一个比着一个干,右肩膀撑不住了就换左肩膀挑,两个肩膀都撑不住了甚至用脊梁顶。凭着这股顽强的毅力,所有的男知青肩膀上都磨掉了几层皮,起了一层厚厚的老茧,最终,练就出一副“铁肩膀”,并圆满完成了向农田送肥的任务。

1965年,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范家庄大队的知青们在一起搞塑料薄膜育秧科学实验。

    女知青们也不甘示弱。在山东省新汶县大沟大队插队的女知青车萍被分到了第三生产小队。第一天干活,天刚蒙蒙亮,队长就围着村子喊“搂麦席子了”!车萍赶忙起床,顾不上洗漱就跟着队长来到田里,队长一边示范,一边教习,车萍试着用镢头把地里的土块来回荡平,每隔两米多宽搂起一条长长的土坎,几天下来,腰酸背痛,浑身无力,手里的镢头好似有千斤重,但她一直咬牙坚持,终于挺过了第一个“劳动关”。被分到肥城刘庄大队的女知青马桂云也非常要强,什么事都要争先夺魁,耪地的时候,生产队给男劳力的任务是4分地,女劳力的任务是3分地,虽然干多干少都是男劳力10个工分,女劳力8个工分,但她却每天都要耪6分地。另外,当时农村里一般都要积土杂肥,就是把猪、羊、牛、马等牲畜的粪便,加上青草、土、水等堆在大坑里沤。沤这种土杂肥拌不匀不行,马桂云就卷起裤腿第一个跳进粪坑用两只脚拌和粪肥。粪坑里的臭味呛得人喘不过气来,纷飞的苍蝇落得满身都是,但她全然不顾,每次都是第一个进去,最后一个出来,为大家树立了吃苦耐劳的榜样。

1965年,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范家庄大队的女知青们在塑料薄膜育秧田里播种育秧。

    在山东知青中赫赫有名的淄博市张店区范家庄大队的13名知青,到农村后和农民打成一片,他们不仅和农民一起劳动,插秧播种、推车挑担、耪地使牛,而且运用自己的知识搞塑料薄膜育秧科学实验,帮助农民学习农业科技知识。他们还写了一封关于知青生活的汇报信,寄给了周恩来总理,周总理看到信后非常高兴,因工作繁忙,便委托秘书给范家庄知青们写了一封回信。收到回信后,范家庄的知青们深受鼓舞,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插队生活和劳动中去,成为山东省知青的一个标杆。

    当年,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不仅让青年们经受了一场劳动的锻炼,还为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齐鲁大地上的知青们,同样用青春浇灌出生命的希望之花,用奋斗书写了一首激情澎湃的“春之歌”。

    文中所示照片档案为山东省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4月19日 总第3362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段立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