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人物纵横

五四先锋许德珩:“苟利国家生死以”

作者:特邀撰稿人 刘楠楠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4-30 星期二

    白话文版本的《五四宣言》起草者是罗家伦,《五四宣言》还有个文言文版本,起草者是许德珩。许德珩,1890年出生于江西省德化县(现属九江市),字楚生。1915年夏,许德珩考入北京大学英文学门(系),次年转入国文学门(系)。进入北京大学后,他很快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建立了师生情谊。

    1918年5月,北洋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遭到中国学生的坚决反对。21日,许德珩等8位学生代表手捧请愿书面见时任大总统冯国璋,反对政府与日本签订卖国军事协定。由于缺乏政治斗争经验,请愿学生们被北洋政府官员的花言巧语所欺骗,第二天便宣布复课。这次请愿,可以视为五四运动的前奏。

 
    1919年5月2日,许德珩得知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马上召集北京各校学生代表开会,翌日晚上决定举行游行示威。许德珩负责起草各校学生的联合宣言,因临时找不到白布,他便把床单撕成条,用来书写标语、口号。4日,北京各校学生举行集会,并通过了许德珩起草的充满爱国激情的《北京学生界宣言》。这篇宣言尖锐地揭露了日、美、英、法等帝国主义的强盗行径,呐喊道:“山东亡,是中国亡矣!我国同胞处其大地,有此河山,岂能目睹此强暴之欺凌我,压迫我,奴隶我,牛马我,而不作万死一生之呼救乎?”呼吁我国国民“能下一大决心,作最后之愤救”。同学们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打倒卖国贼”等口号,要求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政府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惩办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人。会后,学生们举行游行示威,他们来到东交民巷,许德珩等4名学生被推举为代表,进入使馆区将《陈词》递交给美国驻华使馆。之后,学生们来到赵家楼曹汝霖住宅,气愤的学生们用火柴点燃了曹汝霖卧室的罗帐,赵家楼的大火随之熊熊燃起。北洋政府京师警察厅警察总监吴炳湘、步军统领李长泰闻讯率领大队军警赶到,以武力驱散人群,借口学生放火,开始捕人。许德珩坚决留下来与其他同学一道维持秩序,组织学生撤离,被军警逮捕。在狱中,许德珩写诗以明志:“为雪心头恨,而今作楚囚。被拘三十二,无一怕杀头。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锄奸不惜死,爱国亦千秋。”5日,北洋政府令司法部和教育部查明肇祸诸人,依法惩办,并令军警“维持地方秩序,严防学生捣乱”。教育部亦严令各校对学生“严尽管理之责”,若有“不遵约束者,应即立予开除”。就在同一天,北京全城的学生都被发动起来罢课,共商营救被捕同学的办法。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进步教授多方奔走,极力营救。孙中山先生也通电呼吁“学生无罪”。在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压力下,北洋政府不得不于7日将许德珩等32人释放。蔡元培和北京大学全体学生在红楼迎接许德珩等返校,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曲折、严酷的斗争,使学生们感到有必要进一步把爱国力量组织起来。在许德珩等人发起、努力下,5月16日,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成立;为了扩大运动,寻求声援,27日,北京学联决定派许德珩、黄日葵南下扩大宣传。他们沿津浦线,到天津、南京、上海等地进行宣传活动。经过他们艰苦卓绝的努力,不仅赢得了全国青年学生的响应,上海各界举行民众大会,号召全国罢工、罢市支援学生。这样,五四运动从青年知识分子的范围,扩大到工商界以及全体市民,成为全国性的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但对于五四运动的结果,许德珩并不满意。1919年8月29日,他在致友人的信中写道:“这回运动,好时机,好事业,未从根本上着手去做,致无多大的印象于社会,甚为咎心。个人的学识不足,修养不到,以后当拼命从此处下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翌年,许德珩登上法国邮船“博尔多斯”号,从此走上了勤工俭学、为民主科学奋斗终生的道路。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5月3日 总第3368期 第二三版

 
 
责任编辑:罗京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