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八王寺汽水”的传奇之路

作者:杨裕茜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5-20 星期一

    “八王寺汽水”的身世很传奇!这么跟您说吧,八王寺的泉水曾被皇家选为御用之水,后来,“八王寺”这个名字被沈阳最早的股份制企业选用,其产品也成为沈阳最早在报纸上打广告的商品之一,它还曾把日本汽水挤出中国……有人说它是中国碳酸饮料工业的“活化石”,也有人说它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一个缩影。但对老一辈的沈阳人来说,“八王寺汽水”承载着他们很多的记忆。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八王寺啤酒汽水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八王寺汽水厂’)”成立时的相关档案,来解读一下它的前世今生。

一眼清泉水甘芳 皇家御用美名扬

    明朝时期,在奉天(今沈阳市)城大北关附近有一座庙宇,称大法寺,后来损毁。清顺治五年(1648),英亲王阿济格恰巧路经此地,见寺庙破败不堪,便施舍银两重修了寺庙。因阿济格被称为八王(在当时王爷中排行第八),此寺便被称为“八王寺”。

    据《沈阳县志》记载,在沈阳八王寺院东南50米处有一眼清泉,井壁为青砖砌筑,圆井口为青石垒成,井台下有石阶,井水清冽甘芳,是当时盛京(今沈阳市)城里最好喝的泉水,号称“关东第一甘泉”。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帝东巡盛京,拜谒福陵、昭陵,靠骆驼从北京运玉泉山泉水来饮用。因路途遥远,玉泉水到沈阳时已沉淀浑浊,难以饮用,因此,八王寺井水便被定为御用之水。

    从此,八王寺附近的这眼清泉井便名声大振,城里百姓纷纷来此汲水。有人用井水做豆腐,豆腐白嫩香醇;有人用井水做大酱,大酱色泽纯正鲜美;有人用井水烹茶,茶水甘香爽口。当时,位于盛京北市场“杂巴地”的德泰轩茶馆,每天都要用一辆马车,装上8个大木桶运送八王寺井水,以至茶客盈门、生意兴隆。于是,盛京城内的茶馆在各自店铺前悬挂上“八王寺清泉井水”招牌,一时间成为“时尚”。

引进股份制经营 建设厂房有“绝招”

    也许是想借助八王寺清泉井水的名声,张志良在创办汽水厂时便为其取名为“八王寺”。这是我国较早开始实行股份制经营的企业,引进了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股份制经营模式,使得八王寺汽水厂从最初建厂时只有11名工人的手工作坊,快速发展壮大成一个民族工业的代表品牌。那张志良是什么来头呢?

    据相关档案资料记载,张志良,字惠霖,别号惠临。1878年5月出生于沈阳虎石台乡大古城村。辛亥革命前,他是张作霖驻奉天办事处的处长,还做过张作霖的贴身秘书。在1921年至1923年间,张志良牵头合资创办了“惠临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八王寺汽水啤酒酱油股份有限公司”等民族工业企业。1931年8月,他担任东三省盐运使仅1个月,九一八事变爆发,因不愿为日本侵略者做事,便辞职隐居于大连市郊外的黑石礁屯。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志良返回沈阳。

    其实,在创建企业之初,张志良并没有资金用来建设厂房,那他是用什么“绝招”来破解这一难题的呢?据《奉天记事》中记载,八王寺汽水厂成立后就开始发行股票,每股大洋15块大洋。当时,不仅普通商人和民众纷纷认购股份,连奉天储蓄总会、东三省官银号等银行也踊跃认购,不久,全部100万元的股份被认购完毕。先期收进股款25万元后,开始正式建厂。建好后的楼房、平房共164间,花费将近20万大洋。25万元股款已经所剩无几。然而,只有厂房没有机械设备还生产不了汽水、啤酒的。于是,张志良以建成的全部固定资产作抵押,向奉天储蓄总会申请到20万元贷款。此后,八王寺汽水厂用这笔贷款购进了德国全套的先进生产设备,还聘用德国技师,使汽水和啤酒成为公司的两大主业。

    现在人们可能以为每股15块大洋的股票价格乃区区小数目,人人可以买得起。其实,当时一个县长的月工资是20块大洋,一线巡警月工资7块大洋。有关资料显示,民国初年,9块大洋就可买到一个丫鬟,2块大洋可买一袋洋面,1块大洋可买七八斤肉。15块大洋并非小数目。

打广告妙促营销 警察厅审批“执照”

    八王寺汽水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与八王寺汽水厂的品牌营销手段密不可分。当人们还在固守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经营理念时,“八王寺”却选择了媒体这个平台来加大产品的知名度,它也因此成为沈阳最早在报纸上打广告的企业。

    据文献记载,在当年的《盛京日报》和《东三省民报》等刊物上,经常会出现“关外第一酒厂,东省无二甘泉”和“君欲购清洁适口之啤酒汽水酱油乎?请用八王寺啤酒汽水酱油公司出品”这样的广告语。而这些广告语的作者,正是八王寺汽水厂董事长张志良。通过这个广告可以看到,张志良完全是用现代化的手段经营企业,不仅资本运作玩得风生水起、炉火纯青,同时也懂得商业炒作,可以说他是那个时代商界的一位奇才。

    在八王寺品牌的注册申请中,有“将制出啤酒汽水送请省会警察厅化验发给营业许可”的字样。那为什么当时的营业许可要报请警察厅审批呢?原来,当时的警察厅除了管理社会治安外,还有监督管理卫生和食品安全的职能。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奉天省设立警察厅,厅内分置总务、行政、司法、卫生、消防5个部门。其中,在卫生管理细则中,就有专门关于饮料食品的检查化验及发照事项。也就是说,按当时的卫生行政管理规定,生产食品饮料的企业想要开业,必须向警察厅送检所生产的产品,待检验合格后方能颁发营业执照。1925年2月,八王寺公司将制出的啤酒汽水送请省会警察厅化验。检验合格后,警察厅发给该公司营业许可证。

实业救国写传奇 命运多舛获新生

    档案显示,八王寺汽水厂营业执照的发照时间是1925年3月。这份营业执照的注册单位是中华民国“农商部”。这样看来,八王寺汽水厂级别较高,属农商部直接管理,是当时全国饮料行业中的“巨无霸”。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外国资本开始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把控着中国的经济命脉。一些爱国的民族资本家意识到,要实现国家振兴,必须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达成实业救国的目的。于是,掀起“提倡国货、抵制日货”运动,相继建起一大批规模较大的民族工业企业,而八王寺汽水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从相关档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年奉天八王寺汽水厂注册的商标为“金铎”牌。在中国古代文字体系中,铎字指的是一种大铃,可引申为警钟。古人云:“宝铎含风,响彻天外。”“金铎”自然具有“宝铎”之意,铎发出响彻天外的声音实际就是警示之音,具有唤起民众警惕外敌入侵、奋起反抗的深刻内涵。张志良选用“金铎”为商标,不仅是警示列强的武装入侵,还有要时刻不忘列强的经济侵略,振兴民族经济,奋起直追世界先进工业之意。在内外交困的社会环境中,“金铎”商标的影响也如洪钟鸣音般悠远深邃,让一批又一批沈阳人投身于抵制日货,反抗外侮的大潮中。

    当时的沈阳纸币贬值、物价飞涨,洋货倾销中国,日本饮料更是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日本的目的是将中国经济捆绑在日本经济的车轮下,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做准备。而此时,八王寺汽水厂作为中国民族饮料行业的代表,恰逢其时地推出了物美价廉的啤酒和汽水,备受国人青睐,大大冲击了日本的饮料销售。1926年5月,奉天省财政厅为了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还特别颁布了对八王寺汽水厂3年免纳营业税的优惠政策,这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强了与日本企业竞争的实力。

    八王寺汽水厂为了将日本汽水挤出奉天,采取了扩大生产、薄利多销的策略。资料显示,1928年,八王寺啤酒年产量就达180万瓶,汽水的年产量达288万瓶。且不说这产量全部诞生在战争年代,即便放在当下也是让人敬佩的数字。

    当时,八王寺汽水厂的产品除在东北各地设有120余处代销点外,还远销华北、华东等地市场,打败了当年如日中天的日本品牌汽水,将其挤出了国门,在中国上演了一出以实业抵御外侮的商界传奇“大戏”。八王寺汽水厂的成功,在食品饮料生产领域严重打击了日本经济侵略的野心,为国家挽回了诸多权利,给当时处在外国资本夹击下的民族工业作出了榜样,也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爱国热情。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大阪昭和商会以低价强行收购了八王寺汽水厂,并改厂名为“奉天八王寺酿造工业株式会社”,用于生产清酒、酒精等产品,直接销往日本。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八王寺汽水厂资产被国民党政府视为敌伪产业接管。公司原股东联名呈请,要求发还被日本人强占之资产。1947年11月,国民党政府将公司产业移交公司原股东。公司更名为“奉天八王寺民生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但因战后物价暴涨,民不聊生,生产难以为继。

    沈阳解放后,八王寺汽水厂被国家全资收购,并改名为“沈阳市八王寺汽水厂”。从此,“八王寺汽水”重获新生,又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5月17日 总第3374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魏安宁(实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