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一个乡土集市的“活档案”

作者:覃爱媛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5-21 星期二

    每座城市总有那么一些老街小巷让人心之向往,住在老街上的人们总是舍不得离开,离不开的不是这里的建筑,而是这里的乡土回忆和那熟悉的人情味儿。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融安县就有这么一条老街,它虽小却藏着乡镇集市最地道的市井气息,那就是融安县长安镇农土产品一条街——辣椒巷。

    每一个地道的融安人,应该都知道辣椒巷。而很多外地来的客人,需要买原生态的农土产品,也会一路打听来到辣椒巷。辣椒巷是一条小而狭长、宽两三米的弯曲小巷子,因而被人们称之为辣椒巷。巷子两侧多是青砖黑瓦、斑驳古朴的老房子,静静地叙说着小巷的岁月。

    辣椒巷的得名还有一个原因,巷子紧邻河西菜市场,每到赶圩日子就会聚集很多乡亲,他们将自己家的农产品挑到这里摆卖。这其中卖辣椒的人不少,辣椒色彩鲜艳,红红绿绿很是抢眼,感觉整个巷子都是辣椒,所以辣椒巷也就这么叫开了。

    别看辣椒巷小,但一直以来却是融安县城“赶圩”最热闹的地方,也不知是从历史上什么时候开始,这里就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临时市场,是吃原生态绿色“土货”的代名词。每到赶圩日子,一大早就有乡亲们陆续将挑来的农产品或装在箩筐里,或摆在塑料布上依着墙根分列两排摆开,中间刚好留出一条人行道。在这里摆卖的人大多是周边的农民,趁着赶圩日拿上家里多余的农产品来卖。所以在这里,你可以买到许多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的“土货”。他们往往还惦记着家里没有做完的农活,货物也自然会卖得便宜些,加上产品新鲜很快就会被买光。

    在辣椒巷逛上一圈,除了当季的鲜的蔬菜之外,你会发现许多原生态、物美价廉的“土货”:纯手工晒的笋干、豆角干、萝卜干、红薯粉……有时还能淘到野生石斛、肺经草等极好的草药,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好吃的东西,以及河边小鱼晒制的鱼仔干,味道鲜美,让人想起童年的味道。它们没有豪华的包装袋,一个箩筐,一个尼龙袋,甚至只是随意堆着,但却是最地道的乡下特产,最纯真的舌尖美味。

    这里与菜市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多了一份淡定从容,多了一份亲切的乡情。一块塑料布就算是一个小摊,上面摆着几把青菜、一堆野菜,甚至只是几捆柴火,在这里摆摊就是有这样一种朴实的任性。不会有过高的要价,凭心而卖,相识的人多赠送几颗也无妨……几位白发苍苍的奶奶各自坐在摊前守着小摊,偶尔也会隔着行人聊上几句;摆摊累了的老奶奶就在熙熙攘攘的人潮中眯着眼打盹,面前摆着好几样东西:毛豆、笋干、豆角干……画面和谐而温暖。

    虽然没有人管理却不杂乱,擦肩接踵,熙熙攘攘。巷内居民都是老住户,对在家门口摆卖的农民极友善,买卖之间讨价还价,相熟或不相熟的人闲聊照应,画面热闹而和谐。从早上八九点开始至中午一两点钟,农民卖完东西便各自回家,小巷子归于平静,要过三天才会再成集市。赶圩日子在辣椒巷逛上一圈,收获的不仅是手中大大小小的农产品,还有那种淳朴的集市乡情。

    这样的辣椒巷已经不知道伴随着几代融安人的成长,承载着多少人的记忆,未来也不知道还会存在多久……小小的辣椒巷不但为农民提供一个农副产品交换的场所,也为人们呈现了一幅极其自然的买卖关系市井图,人与人之间那种亲密和热络,土生土长的农产品所散发出的浓浓乡土气息,谁又不喜欢呢?

    辣椒巷的存在,像是融安乡土集市文化的一个“活档案”。它的每一处都充斥着让人忍不住驻足的亲切感,在这样一个现代和传统交融的时代,辣椒巷处处充满了柴米油盐的生活气息,一切都那么淳朴自然,时间仿佛静止在了那个朴实的年代。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辣椒巷也成为保存了乡土气息最完整的一个乡镇集市“活档案”。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5月20日 总第3375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罗京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