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老照片

20世纪60年代末

黄河农场夏忙“虎口夺麦”时

作者:特邀撰稿人 江 心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7-15 星期一

    1968年12月,当毛泽东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后,山东省济南市区的5000名“老三届”销掉城市户口、扛起背包、辞别父母,顶着漫天风雪奔赴渤海岸边的黄河农场,开启了他们别样的知青岁月。

    麦收期间,成熟的麦子怕大风,容易被吹倒伏或吹掉籽;割完的麦子怕下雨,如果下雨则无法晾晒,容易发霉;另外,收割完的麦田要尽快腾空,赶种下一茬作物。所以,每年黄河农场麦收时节,知青们都要与当地村民一道争分夺秒、抢收抢种,就像从老虎口中夺食,老百姓称之为“虎口夺麦”。

    黄河农场地处黄河入海口,是一片冲积平原。这里原来是劳改农场,共7个分场:河东6个分场,其中,1个改为军马场,5个组建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1师1团;河西1个分场,组建为1师2团。整个黄河农场占地25万亩。知青们把被褥往麦秸炕上一铺,便开始了他们在农场的“青春之旅”。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每年6月下旬的黄河农场正是“虎口夺麦”的关键时刻。忙起来时,知青们常常几天几夜不休息。当时,有一位男知青在地里连续干了3个昼夜,被替换回去休息时,竟困得倒在回宿舍的路上睡了一夜。有时候在麦田里劳作的知青喝不上水,渴得嗓子眼儿冒烟,大家就跑到附近的黄河边上,以黄河水来止渴。别看在农场出大力、流大汗,没少吃苦,但知青们个个都干得心情舒畅,越干越起劲。

 
20世纪70年代初,黄河农场的知青们正在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
 
 
20世纪70年代初,黄河农场的知青们正在场院晒麦子。

 
 20世纪70年代初,黄河农场的知青们正在紧张的将麦粒装包。

    黄河农场的麦收基本上用“康拜因(联合收割机)”来收割麦子。“康拜因”从麦田“扫”过去后,麦穰和麦粒就分开了,麦粒被直接运到麦场上进行晾晒。麦子运到麦场后,知青们就把小麦铺开进行晒场、扬场。于是,麦场上很快就会呈现出一派生动的夏忙丰收景象:女知青们扬场时,木锨能调八面风,把那金色的麦粒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男知青们个个能扛起近100公斤的麦包,虎虎生风地跃上又高又陡的木板,将麦子归垛。最后一步是把小麦运送到黄河码头,装船运至国库。虽然知青们的身体每天累得快要散了架,但大家都咬紧牙关比着干,谁也不服输。

    1969年6月,知青王鲁岩来到黄河农场的罗家屋子后,很快就参加了麦收劳动。王鲁岩是拖拉机手,因此,他也就成了收割麦子的主力。眼看着经过自己的双手,麦子收割上来脱了粒,黄灿灿地堆满了打麦场,王鲁岩心中充满了自豪和喜悦。

    俗话说,“三秋不如一麦忙”。黄河农场开镰的时间一般要比济南晚半个月,等这里开镰时,已渐次进入多雨季节。麦子收割下来之后,要翻晒、扬场、装包、堆垛。如果碰上雨天,还要抢收、抢藏;雨过天晴,又要压场,再把麦子扛出来摊开晾晒。因天气阴晴不定,所以,这一带的麦收特别紧张。

    不仅是抢收,还要抢种。割完小麦后,有的地要耕、要耙,有的地还要拔秧、插秧、灌水,这时候满眼都是急活儿,恨不得一个人当三四个人用。而此时的王鲁岩,不是开拖拉机就是扛大包,有时候还要摊晒粮食、扬场,一刻也不闲着。

    麦收接近尾声时,也就到了七月中旬,王鲁岩14岁的弟弟王鲁明放了暑假,从济南来到罗家屋子。他本打算来看看哥哥,顺便玩一玩,谁知王鲁岩来不及和小弟叙亲情,就抓他当了劳力,让王鲁明投入到了紧张的麦收劳动中。

    忙过麦收,临近伏汛,也已经到了往外抢运粮食的关键时刻。就在把这批粮食往外转运时,7月18日13时24分,渤海湾发生7.4级大地震,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老黄河口以东海域,离罗家屋子很近。地震发生时,有的房屋轰然倒塌,有的地方地上裂开两米多宽的裂缝……因为大地震,黄河农场的大部分知青都先回了老家。最后,罗家屋子就剩下6个人没走,其中就有王鲁岩和他的弟弟。王鲁岩想,罗家屋子场院上的72万斤小麦是国家财产,必须把这些宝贵的粮食一粒不少地交到国库里。为了早日把麦子运完,王鲁岩带领弟弟和其他几个农场知青开始了运送工作。一麻袋小麦是90公斤,4000多个麻袋,需要他们一袋袋装上车,然后再把麦子运到码头去。

 
20世纪70年代初麦收时节,黄河农场的知青们正在场院晒场。

    粮食运到码头后,又要从车上一麻袋一麻袋地将麦包扛到肩上,然后再小心翼翼地踏着颤悠悠的搭板把麻袋包扛到船上去。扛包、装车、卸车,王鲁岩和知青们的肩膀都被磨破了皮,汗水一浸,火辣辣的痛。经过努力,他们终于将小麦全部安全送入了国库。

    在抢收抢种的日子里,知青们平均每天都要连续劳动十几个小时,虽然很苦很累,但是没有人抱怨。在那样一种激昂、亢奋、向上的氛围里,谁也不甘落后,大家一起战天斗地,在“虎口夺麦”中尽情挥洒着激情,享受着丰收带来的喜悦。

    文中所示照片档案为山东省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7月12日 总第3398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罗京 实习编辑:魏安宁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