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走近顾诵芬院士

作者:沈慧瑛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7-19 星期五


作者与顾诵芬院士(右)合影

    今年1月上旬到5月下旬,我三次到北京拜访苏州籍名人,征集他们的档案。2013年,我负责编写《苏州院士》一书时,从文字和图片上领略过顾诵芬院士的风采。当今年1月拜访他时,顾老给我的印象又略有不同,生活中的他是那么儒雅温和、平易近人,笑起来如孩童般纯真。那次相见,顾老慷慨地将其父亲顾廷龙精心保管并修订的顾氏家谱捐赠给苏州市档案馆。

    转眼到了5月,苏州市科协、市广电总台与市档案馆联合开设“走近科学家”栏目,我们一起进京,准备采访顾诵芬与李德生两位院士。5月22日晚上,我们经过北苑顾院士所住大院时,我对同伴们说,顾诵芬院士就住在这儿。晚饭后,大家一起在院子里散步闲聊,灯光昏暗,道路坑坑洼洼,不约而同地想到,这里住着不少国宝级人物,可条件差了些。次日早晨,我来到顾老家楼下,考虑再三,按响了顾家的门铃。

    顾老的夫人江泽菲老师热情地打招呼,让我在他们家一起吃早饭。我说:“昨晚8点才吃晚饭,现在一点不饿。”江老师把我引进客厅,说:“顾老一早就说老家要来人,平时他8点半到办公室,今天打算8点就到那儿等你们。”正说着,同行的朋友们得知我已到顾老家,也高兴地赶过来,拍摄了顾老家中几个镜头。原来我们打算9点到他的办公室采访,而现在提前了1个小时,时间更加宽裕。我们提出与顾老夫妇合影,江老师推却。我说,顾老的军功章有您的一半,顾老也在一旁乐呵呵地说:“功劳很大呢。”确实,学医出身的江老师对他照顾有加,为他继续工作保驾护航,功不可没。

    当我们前往顾老的工作室,经过宾馆时,顾老就像家中的长辈那样在大堂等我们退房。路上巧遇一位北航的老师,他激动地拉着顾老的手说,“很久没见到您了,看您精神不错,过几天专程拜访您去”。这些情景都进入了我们的镜头。电视台的同志边走边拍,顾老看到有车子过来,不时提醒我们“当心车子”。年已九旬的他退而不休,就这样天天走在这条路上上班下班。身材瘦弱的他走在人群中是那么普通,但中国的航天事业正是他们那代人开创的。

    没走多久,一幢黄色的二层楼出现在眼前,这是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大楼,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科技委,顾老说他的办公室在二楼。我们刚走到二楼走廊,顾老就把一个年轻人叫到一边,轻声吩咐着,当得知是为我们买早餐时,我连忙劝阻,真没想到他这么细心,还把我没用早餐的事放在心上。顾老的办公室极其简朴,老式的办公桌背后是一排排书柜,四周堆满了图书资料,最引人注目的是书柜顶上放着各式各样的飞机模型。在这里,我们开始采访,聆听他的故事,分享他的精彩人生。

    故土是每个人心中牵挂的地方。说起故园的望星桥,顾老记得房屋旁还有一条小河,后来被填没了。他说,顾家是苏州的名门望族,人才辈出,康熙皇帝曾为他家题写“江南第一读书人家”的匾额,父亲顾廷龙是北京燕京大学的研究生,母亲潘承圭是清乾隆年间状元潘世恩的玄孙女。进了老宅大门,往右进去就是花厅,家里为孩子们请来的老师就在这儿上课,当时他年幼很少上课。他家有个亲戚是一家玩具公司的工程师,过年总会送他一些玩具,家人为他拍了一张坐在飞机模型旁边的照片,甜蜜的笑容浓缩了他欢乐的童年。大约九岁的时候,他开始拆装玩具。年长他七岁的大哥顾诵诗在北京教会学校读书,经常带飞机模型回来,他跟在哥哥后面一起玩。父亲虽是文科出身,但在学业上对他没有提什么要求,小时候读过《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石刻本。

顾诵芬院士为苏州市档案馆题词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顾诵芬目睹了日本飞机轰炸的情景,便立下志向,将来要造飞机。他以前一直觉得中国海军力量薄弱,甲午战争失败是因为中国没有厉害的舰船,这时他发现中国没有厉害的飞机。1939年,顾廷龙应张元济、陈陶遗等人之邀,回到上海主持合众图书馆馆务。从此顾诵芬就在上海读书,与父母一起住在合众图书馆。因为哥哥顾诵诗不幸于1939年病逝,双亲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他身上。高中毕业那年,他报考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三所大学,专业一律填写航空,父母不愿他离开上海,所以他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1951年大学毕业分配时,顾老再次面临选择。新中国急需发展航空事业,所有航空专业毕业的人都要到北京工作,潘承圭自然万般不舍。本可以留校的顾诵芬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刚组建的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工作,在这里他遇到当时国内最权威的飞机设计专家徐舜寿等人,这对他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尽管潘承圭最后同意他到北方工作,但心里终究放不下他,于是经常失眠,思念成疾,不到70岁就离开人世。顾老坦言对不起母亲。1962年,他和江泽菲结婚,次年生下一子,为了专心研究航空事业,也为了让父母有个念想,他们把孩子放在父母处。

    自1956年起,顾诵芬先后参与我国第一款自主设计的喷气式飞机的研发工作,先后担任歼8、歼8Ⅱ飞机总设计师。这是他的理想,正如他在《我的飞机设计生涯》中所说,“我的希望是能够从事飞机设计”。1979年12月,代表中国飞机制造里程碑的歼8飞机完成设计定型工作。

    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作为两院院士,顾老谦虚地说,“自己只有勤奋”,他强调“人的兴趣很重要,基础学习很重要”。从儿时爱上飞机模型,到大学时选择航空专业,顾老凭着对航空事业的满腔热爱和辛勤付出,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从1969年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歼8飞机实现首飞,到1988年歼8Ⅱ飞机完成设计定型,顾诵芬贡献了他的青春、才华与心血。而今虽已是耄耋之年,顾老依旧每日到办公室去处理事务,继续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发挥余热。

    结束采访时,我请顾老为苏州市档案馆题词,随手找了张打印纸给他,顾老说这张纸不好,又另外找了张偏黄的纸,欣然题写:“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档案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我指着右下角,请他签名时,他说这张不好,原来他觉得其中一个字没写好,于是又工工整整重写了一张。我对老一辈科学家素来充满敬意,折服他们卓越的聪明才智与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怀,而今天顾老如此认真的态度,更令我肃然起敬。

    顾诵芬出生于苏州,稍长就随其父母到北京和上海生活、学习,而今九旬高龄,乡音未尽改,他用一口吴侬软语娓娓道来。他说“现在回不去了”,这句话令人伤感,那么,就让我们带着他对家乡的思念回去,就如我们带着家乡人对他的祝福而来。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7月18日 总第3400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魏安宁(实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