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总图》

大江大河绘锦绣

作者:特邀撰稿人 江 心 王维新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7-26 星期五

清代《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总图》之北京段

    运河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水上运输线,在历史上曾被誉为贯穿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清咸丰五年(1855),河南铜瓦厢黄河大堤决口,黄河改道向北至山东东阿、寿张之间横穿运河,夺大清河古道入海,山东运河从此被分为南北两部分。此后,运河沿岸连年遭受水患。清政府为治理运河,稳定民心,于清同治二年(1863)由工部测量并绘制了《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总图》。2002年,该运河图被国家档案局列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此图现存于山东省汶上县档案馆。

    文献遗产名称:清代《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总图》

    文献形成年代:1863年(清同治二年)

    文献数量:1件

    文献保存者:汶上县档案馆

    前世传奇:珍贵舆图有归宿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有着近2500年的历史。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命人开凿了第一条人工运河——邗沟。589年,隋朝开始大规模开凿运河,初步形成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水运大动脉,奠定了京杭大运河的基础。唐代,对已形成的运河网系加以疏浚、整理、补扩。两宋时期,整治并开凿了几条新河道。元朝定都北京后,对大运河进行截弯取直,使之不再绕道洛阳,而是直接贯通南北,确立了此后大运河的走向和规模。明王朝则大兴治运工程,多次整治改造,并建立起一套管理机构和制度,因此,漕运大兴。清代,大运河成为重要的生命线,朝廷不惜耗费巨资全力经营,使大运河达到了全盛时期。清末,随着黄河北徙,运河淤塞,以及海运、铁路运输的兴起,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下令停止漕运,京杭大运河最终结束了它的漕运使命。但它在灌溉农田、消除水患、水利利用、交通运输等方面仍发挥巨大作用。

    明清时期,统治者对黄河水患、运河漕运十分重视,尤其是清朝自康熙始,各代皇帝都极为重视治理江河。随着纪实性绘画的兴起,独立成帙表现黄运河全程的河图也逐渐多起来。清代重大水利工程的修建、改建以及经常性的疏浚、维修,各地负责黄运事务的官员都要命人绘呈详细河图和文字说明。这些河图直观、形象地描绘出当时的河防工程体系、运河水闸间的里程、沿线湖泊和府州县驻地、山脉、庙宇等沿途景物,并辅以文字说明,对研究当时的黄河、运河运行情况、沿岸流域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清代,这些呈送给皇帝或工部的运河图,分别被保存在内务府造办处舆图房、内阁大库、军机处等地方。随着清王朝的灭亡,不少舆图流散到民间或海外,《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总图》就是其中之一。关于此图的由来,有这样的说法:20世纪中后期,山东黄河段汶上县阳坝段的段长(姓名不详)到汶上县城参加农委工作会议。会议期间,段长向上级汇报说,由于阳坝办公地点临河,空气潮湿,办公用房简陋,又地处荒郊野外,保管《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总图》和《六省黄河堤工埽坝情形总图》两幅珍贵地图非常困难。为了防止丢失和损坏,特意将两图带到汶上县城,交给县委相关部门保管。此后,两图一直保存在县委文件档案柜内。1984年5月,汶上县档案馆发出《关于征集散存在社会上的历史档案及资料的通知》,时任汶上县委秘书长刘润廷将两幅图转交给当时县档案馆馆长夏玉林。此后,这两幅图在汶上县档案馆保存至今。

    今生解读:大江大河一图收

    山东省汶上县档案馆保存的这部清朝同治年间由工部绘制的《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总图》为折叠式图册,共75页,总长937.5厘米、宽27.3厘米,小楷注释,并采用传统山水画法精工彩绘而成,是当时汇入运河的各条河流流经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南、山东、直隶8省的情形总图。图中详细绘制了运河流入县、镇、村讯界,大小河流分支,流经长度、水域、沿岸的行政区划和地形地貌,是研究我国水利史的珍贵资料。

    在《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总图》中,运河用浅青色绘制,两边饰以红线,表示堤岸;红线缺口处,表示水口或斗门;船闸以成对出现的梯形、倒梯形表示,桥梁也用形象化符号表示。黄河用黄色绘制,浊漳及临清以北运道同样绘以黄色,这与浊漳含沙量高有关;长江等其他河流、湖泊、泉源用浅青色表示。沿运河的府、州、县城市均以较为规则的方形城墙围绕,有的还画出内外城,如京城、江宁府等,城墙四周均绘有城门。图中对于山川表现得尤为详尽,以绿色山川符号及密植的树林来表现,注重表现山川与河湖之间的位置关系。

    该图还对沿河风景名胜的描绘十分细致。比如北京段上,昆明湖、畅春园、香山、玉泉山、八达岭等一一在列,看上去一派帝都气象;而杭州段上,西湖湖心亭、三潭印月、雷峰塔、飞来峰等跃然纸上,宛如一幅江南画卷。其他段上还有岳阳楼、滕王阁、孔林、、泰山等,或绿树掩映,或烟雾缭绕,或高耸云天,精彩纷呈。整幅图色彩鲜艳,用笔工细,极具欣赏价值。该图以水平方向自右向左展开,展示了大运河从湖南洞庭湖至北京的全程地理风貌。其特点是把大运河与沿线的黄河、长江等水系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出大运河与黄河、长江等水系之间的紧密联系。

    《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总图》大致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绘制的是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的长江水路(由洞庭湖至鄱阳湖直至南京)漕运情况,图中的“大江”即长江,表明两湖漕粮运京路线是从岳阳楼旁的洞庭湖,经嘉鱼县、武昌府、九江府、鄱阳湖、安庆府、太平府(当涂县)、江宁府(南京)至镇江府,然后再北上经大运河运往北京。这一部分绘制比较简约,大致是以长江的南岸为上,不太考虑实际方位,重点描绘的是江中的沙洲、滩涂、矶头以及支流、湖泊等。清承明制,漕粮主要征自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山东、河南八省,其征收数额也大体与明朝相同。长江沿岸是盛产粮食的地方,当时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西南、华南地区的其他农、副、矿产品,如云贵的铜、铅等,也主要通过长江转运河再运往京城,故而湖南、湖北、江西等长江中下游省份出现在图中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二部分绘制的是从绍兴府及杭州直至京城的大运河,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京杭大运河的路线。其方位大致为:上东下西,左北右南,以运河的东岸为上,不太注重具体的方位。大运河从钱塘江南岸的绍兴府开始与长江同时出现在地图上,一直到镇江府。从杭州到镇江府这一段江南运河,地图上主要表现的是桥梁,很符合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特点。里运河段的水利工程较多,淮安段周边有大量文字注记,水利工程密集。中河段主要就中河开凿等问题有较为详尽的文字描述。地图中对山东段运河重点描绘的是沿途闸坝,此段闸坝密集,不愧有“闸河”之称。从临清开始,进入以卫河为水源的运河段,此段直至天津入海口,主要绘制了沿途的村镇。

    总之,《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总图》中详细绘制了运河沿岸之府州县、水闸、堤坝、山川、河流、湖泊和名胜古迹等内容,并有大量文字说明,尤其是对各地驿站的名称、水闸之间的里程、运河水的来源、湖泊水域的大小、各河厅县的交界、运河水涨季节及航运情况等内容,均有详尽记载,可谓图文并茂。今天,虽然运河漕运已经成为历史,但我们仍可凭借此图想象出运河辉煌时期沿岸樯桅林立的盛景。

    重大意义:现实作用不可替代

    《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总图》原存于清廷,虽然后来流散至民间,但几经周折,终于在1984年由汶上县档案馆妥善保管,档案至今保存完好。2006年以来,汶上县档案馆对该图进行了重点保护,不仅更换了装具,采取了专柜保管,还于2010年对其进行了全彩数字化扫描,建立了专题档案数据库,运河图得到前所未有的呵护。

    《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总图》可谓是一幅大江大河的锦绣画卷,真实地反映了清末的运河水利工程及其沿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是了解清末运河情况最直接、最形象的资料,具有文字史料不可替代的价值,可以与官修史书及地方志中的记载相印证,并弥补它们的不足。尽管当年的很多运河工程如今已经消失,或不再发挥作用,但图中记载的运河工程的一些详细情况,如方位、工段、里程等,却为这些工程留下了第一手的档案资料,能让我们想见当年的盛况;同时,也可以为今天的运河维护、土地修复,乃至运河考古等方面,提供比较准确的参考依据,进而为历史研究、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文化事业发展服务。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7月19日 总第 3401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李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