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人物纵横

八一三淞沪会战中的冯玉祥

作者:冯 杰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8-19 星期一

    众所周知,冯玉祥的抗日态度一贯坚决。1933年,他就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组建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1937年7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当时,外界普遍认为统率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抗日的非冯玉祥莫属。就连国民党元老都登门拜访,直言:“既然要打,北方军队(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应由您指挥才好。”冯玉祥则谦虚地说:“外面谣传我已赴保定,此不过一般人之想象,北方军队(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复杂……”

坚决抗日 献计献策

1937年8月15日,冯玉祥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提出有关抗日建议的函。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冯玉祥为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辖区包括江苏省长江以南和浙江全省,并负责指挥淞沪会战。消息传开,不少人感到意外,但冯玉祥却异常兴奋:“我多年来奔走抗日工作,今日始听到我民族的怒吼声,何等痛快!”

    此时,淞沪战场已经炮火连天,国民政府中央军猛攻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司令部。8月15日,冯玉祥到达前线后分析了战况,并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提出了5条抗日建议,蒋介石看后并无答复。几日后,冯玉祥又向蒋介石报告了自己在前线所见和心中所想:“这一次对日作战,恐非短期间所能结局,即预备一千万后备军,亦不为多,至少应先成立二百万方能足用。各地环境不同,人才因之而异,各有长短,各有需要。例如江苏一带财富之区,人文蔚起,谋略有余,对于征兵,反有所惧。最好北由冀、鲁、豫、皖等省,南由滇、黔、桂、湘等省,迅速招兵,不至误事。”蒋介石见冯玉祥接连发函,只是应付了事并没有实际行动。

    随着日军增兵上海,冯玉祥又致电蒋介石:“敌源源增援,分扰沿海各要点,时有登陆之举,虽登陆后,又被击退,然其力量已日渐雄厚,故我方增兵,实在必要。上海附近陆上之敌人,应速解决,以免其援兵获得掩护,继续登陆。敬乞钧座于一周内再调拨十万大兵,增援首都以东之战区,以固此全国精华之要地。”蒋介石看到电报后,从南京打电话给冯玉祥,假惺惺地说:“前方的将领都太年轻,勇敢有余,经验不足,望大哥多多指教,不要客气。”只字不提增兵之事。

    国民党第8集团军总司令张发奎负责淞沪右翼战场,他发现“敌舰敌机,不时在浦东及杭州湾沿海一带肆意轰炸”,判断日军有可能实施登陆。随即,冯玉祥转报蒋介石,希望他能够重视:“本区兵力不敷,防线过广,部署容有未周,倘一隅疏防,牵动全局,职虽粉身碎骨,仍难偿贻误之罪。增厚兵力,万分重要,伏恳早日实行,以固边防。”而蒋介石依旧是敷衍了事,不予增兵。最终,导致杭州湾北岸守军得不到支援,日军登陆杭州湾北岸附近的金山卫。

    为了扭转局势,冯玉祥结合以往作战经验,因地制宜,提出:“每师工兵编成一团,其中一营为坑道队,二营为电雷队,坑道掘成,地雷即时下好,攻则可以破敌之坚固工事,守则可以远出,设下各种埋伏,毁坏敌之坦克车等。”鉴于当时中国兵器工业薄弱,无法大规模制造山炮、野炮、榴弹炮,他便呼吁国民政府兵工署取长补短。

    冯玉祥还知道抗战不能单靠军队打仗,还要靠人民的支援,他希望各界同胞团结一致,为抗战出力。由于,民国时期教育落后,比起深奥的半文半白长篇议论,老百姓显然更容易接受口号式语言。冯玉祥便挖空心思,用粗浅的大白话呼吁人民保家卫国。比如:“不抗日可以不可以呢?不可!不抗日就要当亡国奴了,不仅自己当亡国奴,子子孙孙都要当亡国奴的!”

有职无权 落寞收场

    因为历史和地缘的关系,冯玉祥无法指挥调度国民政府中央军将领。冯玉祥的警卫副官冯纪法回忆说:“冯先生受领了任务便带着参谋人员赴前线视察,指挥各军作战行动。但是第三战区所属部队多是蒋介石的嫡系,他们唯蒋命是从,而对冯先生只是客客气气,热情接待,虚应事故,所以冯先生不过是一个空头的‘司令长官’而已。”

    1937年8月24日,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陈诚甫致电蒋介石:为了有利于战斗的全盘指挥,协调各方,处理好人事关系,“请任顾祝同为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统一指挥”。冯玉祥不糊涂,他后来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三战区为人家直属部队,我曾作一月无言之司令长官。”当然,冯玉祥在公开场合并不消极沉沦,说:“我们只要能抗日,不必军队一定要听我的指挥。我们只要能救国,不必一定自己处很高的地位……”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白崇禧曾两次赴淞沪前线视察,但两次拜会冯玉祥都未遇到,他忍不住问顾祝同:“委员长要我前来慰劳他,并听取他的意见,何故两次不见我?”原来,自从设立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部之后,冯玉祥就很识趣,白天住在离上海约150里的宜兴张公洞,除偶尔夜间到战区长官部,白天从未来过。甚至,他还交出私章,公事任由顾祝同全权处理。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冯玉祥的长官部形同虚设,但顾祝同的副司令长官部也只是负责“传令”。在顾祝同晚年撰写的回忆录中,他丝毫不作回避:“我的副长官部实际上系直接秉承蒋公的指挥。”换句话说,淞沪会战自始至终都在蒋介石的掌控之下。有一次,张发奎发现一连炮兵不知去向,他首先猜想是不是冯玉祥调开了?查来查去才知道是蒋介石越级调用,竟然没与战区司令长官和集团军总司令打招呼。

    白崇禧察觉其中微妙,回到南京与国民政府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商量:“我以为西北部队如宋哲元、石友三、石敬亭、孙连仲、刘汝明、冯治安等有爱国之热诚,又是冯一手造成之部队,他们对程潜之指挥不大接受。不如在黄河以北、山东北部、河北等地,开辟一新战区——第六战区,由冯负责。”蒋介石完全采纳,但自己不方便出面,便请白崇禧先作试探。没想到冯玉祥同意了,他说:“在抗战的时候,只有唯命是听,统帅有什么命令,我都是遵从,为了抗日,到哪里去都可以。”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任命冯玉祥为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但蒋介石同时又任命萧振瀛为第一集团军总参议,唆使萧振瀛在前线挑拨宋哲元、冯治安等将领与冯玉祥的关系,使他无所作为。一个多月后,第六战区撤销,冯玉祥只好回到南京继续担任“位高权轻”的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委员等职务。

    纵观八一三淞沪会战,国民政府军队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如意算盘,也为沿海工业内迁、保存经济实力赢得了宝贵时间。只是冯玉祥初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时,意气风发,决心贡献一切,旋即发现“水土不服”,最终不得不落寞收场。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8月16日 总第3413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