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离我很近 世界闻名

作者:高建华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8-22 星期四

    少年时代,我的老家云会村的西边就是良渚公社。那时候,良渚文化深埋于稻浪滚滚的田野之下或满树桃梨的果园里,盖房造屋时挖到几片黑陶是常有之事。上高中后,我学文科。《中国历史》原始社会篇目中有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史前文化的简要介绍,“良渚文化”是什么样、何以定位等问题还在考古学界争论不休。1984年,我有幸来到杭州大学学历史。那时,杭州大学在历史研究方面闻名全国。

    离我很近,此地藏宝。1936年深秋的一天,一个青年人在家乡良渚之田野踽踽独行。他来到一个快干涸的狭长池塘,从湿泥地抠出几片黑陶片,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这个青年叫施昕更,在西湖博物馆就职。他在馆长的指导下,多次对那个池塘进行挖掘。1938年,他的考古报告《良渚》问世,标志着良渚文化考古80余年和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之开始。

    离我很近,曙光升起。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在大学研究宋代之杭州。而正是在那几年,全国考古界权威人士多次聚首北京,回顾考古发掘重大发现,目光聚焦良渚文化。良渚文化之反山墓地和瑶山祭坛与墓葬复合遗址、莫角山遗址、汇观山大型祭坛遗址,这三次发掘连续被列入当年考古新发现,这在全国考古界是绝无仅有的。反山墓地12号墓中出土了一件玉琮,得名“玉琮王”,眩目中散发着至尊的霸气,该墓地被认为是名副其实的“王陵”。凡此种种,让考古学专家得出新论。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认为,良渚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源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称,良渚是东亚史前满天星斗时代最亮的一颗巨星。

    离我很近,价值显现。1994年5月,良渚文化博物馆开馆。我常常去为这个博物馆建档作专业指导,顺便参观展览,听有关良渚文化的讲解。此后3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投入专门力量,持续的考古工作使良渚地区的遗址数量稳步增长。根据反山和莫角山出土的1800余件(组)各类形式的玉器之大量研究,专家大胆推断:莫角山为都城,反山为王陵,“良渚遗址群”是一个古国之都邑。此后,良渚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地位日益提升。

    离我很近,发现古城。良渚文化的核心是良渚古城遗址,这个古城也是良渚古国的都城。2007年1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和他的考古团队通过考古和追踪勘探,良渚古城破土而出。刘斌认为,无论是从修筑古城的工程量、精美的玉器还是高度统一的信仰等方面看,良渚文化的文明程度完全可以和古埃及文明相媲美,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

    离我很近,由馆升院。2008年9月,占地面积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的良渚博物院对外开放。2012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启动,档案工作同步规范。博物院档案工作于2014年达到浙江省一级标准,组建申遗专门档案收集工作组,收集、整理12大类档案近2万件;档案整理规范后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为形成申遗文本作出了贡献。近年来,国内外专家纷纷来良渚实地参观考察,良渚古城遗址的价值在一点点显现,也在逐渐被世界所接受。

    离我很近,世界闻名。从古墓、美玉到完善的水坝系统……良渚遗址在几代考古人的努力下,最终形成了如今的“良渚古城+瑶山遗址+11条水坝”、申遗面积包括遗产区14.3平方公里和缓冲区99.8平方公里这一令人欣喜的规模。良渚古城遗址得以较为完整地呈现于世人,既是古老历史的新生,也是文明的传承。今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经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曾被远远低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正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中华第一城”确证五千年文明史,天下因此重“良渚”。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8月19日 总第3414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