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走近冯端院士

作者:沈慧瑛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9-12 星期四

好学不倦的冯端

    2012年5月15日,我国物理学界泰斗、教育家冯端院士在九十华诞典礼上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这份礼物出自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他们将在2008年3月3日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冯端星”。之后,我和同事赴南京拜访冯端先生,并征集到他的档案,这些档案丰富了苏州市档案馆的馆藏。冯院士平易近人,与我们这些小辈聊着他的童年趣事,还深情吟唱他上小学时的校歌。

    祖籍浙江绍兴的冯端一直以苏州人自居,只因他在苏州出生后,就与其家人在这座崇文重教的古城求学、生活、成长。冯端进入苏州中学读书时,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42年,凭其扎实的基础,以同等学力考取中央大学物理系;1946年大学毕业,冯端留校任教,从此决定了他从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教材建设的人生道路。

    20世纪50年代,冯端开始从事金属物理学的研究,组织设计并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束浮区区熔仪,制备钼、钨、铌等单晶体;继而又进行“体心立方难熔金属中位错的研究”,发展了位错观察技术,澄清了位错类型及组态,主持撰写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第一本专著《金属物理》,取得了独创性成果。1966年,冯端作为中国科学家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北京科学讨论会1966年暑期物理讨论会,与会代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73年,他将金属物理教研组改为晶体物理教研组,研究对象从金属转为复杂氧化物的非线性光学晶体,由此开创了我国晶体缺陷物理学科领域,《晶体生长中缺陷的形成》《晶体缺陷研究的进展》等一批高质量的论文问世。然而,他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勇于创新,不断求索,拓宽视野,开拓了一个个未知的世界。在20世纪80年代,他组织力量研究高温超导体的结构、缺陷和相变,使我国超导体研究处于世界领先;20世纪90年代,他转向“纳米材料”课题研究,有力推动了中国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的研究进程。

    冯端文理兼修,痴迷诗词,创作、翻译了不少诗词。“你对不可言说的进行探究,使你迷惘的生命终趋于成熟”,这是他翻译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黄昏》中的诗句,恰恰道出了他的人生态度与科学精神。他不是一个人孤军作战,而是带领他的团队共同拼搏,1984年创建了固体微结构物理实验室,并在全国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连续两次荣登榜首,他本人亦荣获“金牛奖”。其科学成果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执掌教鞭六十载,桃李满天下,他因此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1980年,冯端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至2000年,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

    改革开放后,冯端坚守岗位,分期分批将年轻老师送出国门,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他自豪地说:“我虽然没有出国留学,但是我创建了国家重点实验室,领导了许多重大科研项目,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还写了许多专著和科普读物。所以我感到很欣慰,无愧无憾。”的确,冯端可以无愧无憾,他在晶体缺陷、结构相变、纳米结构与纳米材料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他主编的《金属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新论》《材料科学悖论》等著作受到国内外有关专家的高度赞誉。

    “沧浪亭畔,故学宫旁,梧桐杨柳门墙”,已年九旬的冯端在我们面前吟唱起他上小学时的校歌。当年的情景已深深印在他的脑海,当年的歌声永远回响在他的耳畔。我们听着听着,和他一起沉醉在优美的歌声之中。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9月12日 总第3424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