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地下金龙”迎腾飞

——老电缆人忆往昔畅谈南京电缆发展史

作者:赵林夕 何 劼 崔 洁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10-28 星期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南京从架空线路到电缆入地,从空中布满“蜘蛛网”到还城市一片美丽天空,从敷设中国第一条110千伏过江电缆到人工智能电缆隧道,电缆这条“地下金龙”成为南京城经济飞速发展的“神助攻”。“这么多年来,南京的电缆一直在发展,大长度、高电压、新型绝缘材料不断更新换代”“电缆的发展和南京发展相辅相成”“我们是赶上了发展的几个阶段,是幸运儿……”回忆起70年来南京电缆的发展历程,原南京市供电局电缆管理所副主任崔其禄、工会主席笃传员等与电缆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同志们感慨万千。让我们翻阅电网建设项目档案,倾听老电缆人讲述过往,重温那段风雨兼程、艰苦创业的峥嵘岁月。

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条过江电缆

    1968年8月28日,110千伏过江电缆竣工投运,其采用的110千伏高压充油电力电缆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条过江电缆。崔其禄、笃传员都是该项工程的参与者。

    据崔其禄回忆,过江电缆每根总重达38吨,当时专门租用一艘载重1200吨、重载吃水1.95米的平驳船,分两次从上海电缆厂提货。受条件限制,敷设过江电缆的难度非常大。他说:“那时候机械很少,最主要的就是一台卷扬机。用卷扬机牵引,自南向北同时施放4根电缆,过程中必须避免电缆损伤。”同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造成下游水文变化,八卦洲天河口上游江堤出现地裂、塌方迹象,危及电缆房,紧急之下准备加长南段过江电缆。“1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60多个施工人员起早贪黑,在八卦洲水田里接力奋战,因为每晚一天,过江电缆就多一分危险!”回忆起这一幕,崔其禄的语气里仍然充满了紧张。当年负责过江电缆运行维护的笃传员说,由于八卦洲南汊水流急、抛石多,南段过江电缆多次发生故障。“每次只能通过打捞船逐段将故障电缆打捞起来查看,一次性打捞成功的概率非常小,有一次,一天只打捞起来了20多米长电缆。”笃传员这样描述。

    讲述中,老电缆人的敬业精神让笔者印象深刻。今年85岁的崔其禄回忆说,当年,他经常蹬着“二八大杠”自行车,从南京的中山路骑到15公里外的过江电缆笆斗山电缆房,骑到各个电缆施工、运维现场。“干电缆工作,就得扎在一线,吃苦耐劳。”崔老笑着表示,他现在身体的硬朗和当时的高强度运动是分不开的。77岁的笃传员至今对110千伏过江电缆的长度、直径、租用平驳船的大小、载重都记得清清楚楚。让他感到格外自豪的是,电缆接头都是他们自力更生制作的,而且质量过硬,过江电缆运行30多年,没有一次因为电缆接头出问题!

打破外国技术垄断自主安装电缆

    在老同志们的回忆中,最“提气”的莫过于在过去由外国把控技术的情况下,由我们自主安装敷设的几条电缆。1986年10月,笃传员、孙维路等人去日本学习附件安装。“电缆技术不能依靠外国人,要自己闯出来!所以,培训的那一个月,我们拼命学习技术,尽管特别累,但很充实。”原电缆部多经经理职业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事,当属20世纪90年代珠江路变电站的电缆安装。“从珠江路到中山门外,电缆全长5.4公里,8组接头,当时是江苏最长的一根电缆。”他说:“电缆敷设起来很难,最长的一根电缆800多米,排五六十米的管子,敷设速度非常慢,一天能放一根就不错了,摸索出经验后速度提升,一天能放3根,大大提高了功效。”让孙维路感到欣慰的是,由我们自主进行的电缆安装非常成功。“很自豪地讲,三四十年来没有因为人为安装出事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2007年,南京第一座220千伏大行宫变电站开始建设,这是南京市第一次无外方支持、独立完成的高压电缆工程施工。2008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改造工程,需要将220千伏架空线更换为地下高压电缆,因为施工要求高,馆方将电缆工程交由韩国某公司负责,但是该公司无法按要求确保一个月内完工。正在馆方一筹莫展之际,孙维路的徒弟陈德风主动请缨。起初,韩方质疑声一片。陈德风提议当场试做电缆安装全套流程,试做完成后,现场韩方专家立刻竖起了大拇指。

电缆插上“泛在电力物联网”翅膀

    讲述中,让老同志们最感慨的还是几十年来南京电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6年,解决南京电网网架与电源建设不配套问题的“金龙计划”开始实施,“地下金龙”也借此迎来腾飞。短短3年时间,新投110千伏高压电缆线路15条,总长度达80余公里。此后的20年时间里,南京高压电缆发展迅速。从2014年开始,电缆开展智能化建设,逐步推进以机器代替人工计划。“电缆线路的运维我干了40年,一年穿坏十几双解放鞋、写满20余本记录本是常有的事情。现在,通过在线监测系统,我们可以坐在电脑前查看每条隧道内各项数据,通过三维可视化系统,甚至可以‘透视’道路看到下方电缆,这在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电缆运维工甘则富说。2019年,全国首个基于“泛在电力物联网”理念的人工智能高压电缆隧道——220千伏宁莫线电缆隧道完成升级改造并投入运行。国网南京供电公司作为“高压电缆国际一流示范城市”试点单位,运用“泛在电力物联网”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开放共享,成功打造电网通道侧示范样板。

    “几十年了,南京电缆的发展实在是太快、变化实在是太大了,过去有多么不容易,现在我们就有多么欣慰、自豪。”几位老电缆人由衷地感慨。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10月24日 总第3440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