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二选一”的陶冷月档案

作者:沈慧瑛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11-20 星期三

    2003年年底,我所在的单位——苏州市档案馆领导找我谈话,询问档案利用方面可以做哪些文章。思索一番后,我向他建议,挖掘馆藏教育档案资源,彰显苏州历史文化名城特点,编辑出版馆藏名人系列作品,这是我们独家的编研题材。之后几年,我在做好馆内基础业务工作的同时,根据各种线索,寻找名人在档案中的踪迹,与同事共同努力,《馆藏名人少年时代作品选》《馆藏名人手迹选》《馆藏名人相册》相继出版,其中被蔡元培誉为新中国画派创始人的陶冷月的书信也收录在《馆藏名人手迹选》里。多年后,陶冷月之子陶为衍到苏州市档案馆查阅档案,我们迅速提供其父的书信档案。苏州市档案馆的服务态度以及对名人的敬重之情给陶为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国家综合档案馆,我们除收藏党政机关的档案之外,一直希望征集到散存于社会上的反映苏州地域特色的档案,因此制定了相关的名人档案征集办法。然而由于苏州名人馆、纪念馆的建立,加之档案馆缺少经费及征集本身的不确定性,致使档案馆的征集工作难上加难。如苏州名人馆专门举办名人题材展览,四处出击开展征集工作,而档案馆与之相比,没有充足的人力与财力做保障。但我们并不气馁,反而珍惜每次机会,陶为衍就是在档案馆和名人馆“二选一”的考量下,将陶冷月档案无偿捐赠给了档案馆。

    2013年5月,陶为衍约名人馆副馆长和我在苏州博物馆见面,当时他将一本小册页捐给博物馆,我不禁有点羡慕。陶为衍之前到过名人馆,名人馆也做过他的工作,希望能够征集到陶冷月档案,如今约两个馆的人见面,颇有点考察的意思。我自然不能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见面后立即向他介绍苏州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和目前已征集到的名人档案的情况,说明我馆作为国家综合档案馆的优势与地位——名人馆偏重于陈列展览,而档案馆偏重于名人档案的齐全完整和系统性,具有保管和利用双重功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这次见面,陶为衍提出将陶冷月的《松崖悬瀑图》做成电子文档,我立即与相关部门联系,很快办成了此事。事后,我写信给陶为衍,再次表达了档案馆征集陶冷月档案的愿望,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与帮助,而他也在“二选一”的考察中选择了苏州市档案馆。陶为衍是学医出身,退休后致力于陶冷月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编辑出版了《陶冷月年谱资料长编》,一旦发现可以捐赠的档案就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

    陶冷月出身于苏州书香门第,自幼流露绘画才华,数十年浸淫画坛,成为大家。陶为衍之父陶惟垂是清末秀才出身,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因办学成绩出色曾获当时教育部门的嘉奖。1918年9月,陶冷月经友人介绍到湖南长沙雅礼大学任美术教授,之后又任暨南大学艺术学系教授、河南大学教授等。陶冷月擅长画山水、花卉、走兽等,尤善画中西合璧之月夜景色,故以冷月之名行世,蔡元培称赞他的画作特色在于能够“兼收两方之长,而创设新体,亦有志者当所为”。

    2013年8月,陶为衍来到苏州,将祖父陶惟垂教学履历表,无锡、天津、长沙等地教育界参观记录,陶惟垂去世后《市乡日报》《东吴日报》《平江日报》的相关报道摘录等档案捐赠给苏州市档案馆。陶惟垂档案丰富了馆藏民国时期的教育档案,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我们及时做了宣传报道。不久,他又来苏州,捐赠了著名书画家吴养木、程可达等人的题字,各界名家在陶冷月追悼会上所写的挽联,以及陶冷月历次举办画展的签到册等档案。陶为衍在苏州期间,在档案馆查阅老报纸,找到了当年陶冷月举办画展的信息。在接待利用与接受捐赠的过程中,我们与陶为衍的感情越来越深。

    征集家族档案是我从事名人档案征集工作后产生的想法,以陶冷月为核心,向上征集其父辈档案,向下征集其子女档案,形成一个家族的档案全宗。2013年9月,我和同事赴上海拜访陶为衍,他捐赠了《陶冷月画集》《二十世纪中国画家丛集——陶冷月》、苏州博物馆和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的奖状、陶冷月各版名片、请柬贺卡等档案资料。他还带着我们来到陶冷月的故居,那儿有冷月画室。这里曾经是上海滩时尚的新村,现在显得有点落寞,他的胞弟陶为浚还留守在此,如今挂上了“陶冷月旧居”铭牌。陶为浚捐赠了晚清著名学者俞樾为陶冷月祖父撰写的“亦吾庐”匾额、“冷月画室”木牌两块,《冷月画屏》《冷月画册》第一集模板各一块等实物。陶为衍兄弟接连捐赠档案,以陶冷月为核心,时间跨度大,内容十分丰富,陶氏家族档案初具雏形。

    陶冷月档案征集工作还在路上。2014年3月,陶为浚捐赠陶冷月铜像一尊以及陶冷月用过的画片柜。铜像由著名雕塑家张充仁所塑石膏像翻铸而成,共翻铸10尊,此为7号铜像。如今,画片柜被陈列于档案馆的综合展览“吴门珍档”中,增加了展览的现场感。同年6月,陶为衍再次来苏州,捐赠了陶冷月抄录的诗稿、信札底稿和自传材料,郑逸梅、钱君匋等名人与陶冷月父子的来往信札,陶冷月历次举办画展的照片近500张等,一批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名人手札有助于我们研究陶冷月的社交圈及其人生轨迹。

    我以为陶冷月家族档案征集工作到此告一段落,但没想到陶为衍在整理文献时不断有新发现。2015年2月,陶为衍捐赠了陶冷月于1912年至1918年间在苏州任美术教师时的5幅铅笔写生稿。2016年3月,陶为衍整理出其父的画作、画展底片千余张,从中可以了解陶冷月绘画艺术的历史及其展览的情况。为丰富家族档案的门类,凸显陶冷月画家的身份,2016年7月,陶为衍捐赠了陶冷月的《梅竹图》及其在20世纪20年代拍摄的近百张照片。

    从2013年上半年的初次见面,到2016年的最后一次捐赠,陶为衍兄弟先后数次捐赠档案,涵盖文稿、书信、字画、照片、实物、家谱等不同门类和载体的档案,涉及陶氏家族四代人,其中陶冷月档案最多。为了回报捐赠人,更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苏州、了解陶冷月,我也撰写了相关文章发表在《档案春秋》《姑苏晚报》上。2017年,苏州市档案馆挑选了一部分陶冷月在民国时期拍摄的苏州旧影,编辑出版了《陶冷月民国姑苏写真》,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11月18日 总第3451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王思思(实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