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清末台湾的设省之路

作者:特邀撰稿人 郭 琪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11-22 星期五

    台湾与福建省遥遥相对,是我国东南海疆上的重要岛屿,也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将台湾正式纳入清朝一统疆域内开始,台湾从一府三县逐渐发展到二府八县,直到光绪十一年(1885)成为清朝的第二十个行省。在这漫长的200余年里,台湾是如何走过它的设省之路呢?

清光绪十二年(1886)六月十三日,闽浙总督杨昌浚等呈递的
《筹议台湾改设行省事宜折》(部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群狼环视,英美日轮番侵台

    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克塽降清,台湾再次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对收复台湾立有大功的施琅认为台湾乃江、浙、闽、粤四省左护,“虽属多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因此“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康熙帝深以为然,遂决定于次年在台湾设立一府三县,即台南的台湾府,以及诸罗、台湾、凤山三县,隶属福建省。此后,从福建、江浙一带渡海登岛的移民,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清政府在台湾添设教官人数,传授儒学,并在科举方面给予了便利,台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道光二十年(1840),英国的军舰首次开到了台湾南部的海域,参加了不久后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台湾人民又一次受到了外国势力的威胁。次年,英国海军进攻基隆,被守军击退。一年后,英军再次入侵,虽然他们仍没有捞到什么好处,但给当地的官员与百姓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台湾总兵达洪阿等官员也因此受到牵连而被革职。

    咸丰三年(1853),美国海军也来到了台湾海域,经多方考察后向美国政府提出占领台湾岛作为入侵东亚海军基地的建议。同治六年(1867),美国船只“罗佛”号在台湾海域触礁沉没,漂流至海岸上的幸存者因为语言不通,被当地居民杀死,美国遂以此为借口,先后派出两批军队进攻台湾,但都无功而返。与此同时,日本也在东亚不断扩张领土,并借琉球国渔民被台湾居民误杀的理由,于同治十三年(1874)悍然发动了战争,在台湾的琅峤、龟山一带与当地军民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双方互有损失。日本最终胁迫清政府签订了《台事专条》,赚取了大量的利益。

    从英、美、日轮番入侵台湾的战事中,清政府逐渐看出了侵略者的狼子野心,许多官员目睹时艰,也渐渐认识到了台湾的重要性。

    几经波折,台湾设省渐成形

    同治十三年(1874)年底,在台湾收拾战后残局的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向同治帝奏报,提出“台地向称饶沃,久为异族所垂涎,今虽外患暂平,旁人仍眈眈相视,未雨绸缪之计正在斯时”,“不如先得一主持大局者,事事得以纲举目张”,并请求同治帝批准,将福建巡抚移驻台湾。不久,沈葆桢再次上奏,称“台湾海外严疆,治乱安危关系东南甚巨……”再次请求朝廷能够考虑移驻福建巡抚之事。在沈葆桢的多番努力下,光绪帝终于下旨,福建巡抚自光绪元年(1875)开始,冬春半年驻台湾,夏秋半年驻福州。

    光绪二年(1876)十二月十六日,刑部左侍郎袁保恒上奏光绪帝,提出“福建巡抚每岁驻台湾半载,恐闽中全省之政务,道里悬隔,而转就抛荒”,如此一来,还不如“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常川驻守,经理全台,其福建全省事宜,专归总督办理”。这是清政府中首次有官员提出专门改设台湾巡抚的想法,只可惜,这道奏折呈上后如泥牛入海,并没有得到光绪帝的关注与回应。

    光绪九年(1883),中法战争爆发,战火很快烧到了台湾。光绪十年(1884)九月,法国海军3艘军舰进犯基隆,企图抢占基隆煤矿,以此胁迫清政府投降。此时,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正在基隆巡视,遂带兵抵抗。由于法军火力强大,不久就轰塌了基隆炮台并强行登岸,刘铭传率军出击,将法军击退。法军不甘心,一个月后再次进攻基隆,刘铭传退守至淡水布防。法军与刘铭传在淡水多次交锋,最后又以从海上败逃而告终。十月底,法军再次进攻淡水。刘铭传会同从山海关渡海驰援而来的聂士成、王诗正两部,联合当地居民齐心协力,在基隆河的上游两岸与法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并多次击退法军。这一战足足打了4个多月,直到中法战争结束。

    中法战争给光绪帝敲响了警钟,在闽浙总督杨昌浚和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左宗棠等地方大员的多次陈述中,光绪帝逐渐认识到了台湾对于中国东南海疆的重要性,在台湾设省势在必行。

    多方协助,台湾首任巡抚上任

    光绪十一年(1885)初,台湾战火停息,开始进入重建阶段。六月十八日,负责督办福建军务的钦差大臣左宗棠就海防筹办事宜上奏光绪帝,提出台湾“孤注大洋,为七省门户,关系全局”,必须委以重臣专驻,唯有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经理“所有台澎一切应办事宜”。与此同时,正以福建巡抚一职督办台湾军务的刘铭传也上奏光绪帝请求开缺本职。光绪帝兼顾左、刘二人的意见,下旨由闽浙总督杨昌浚先兼署福建巡抚一职,并商议设立台湾巡抚一事,刘铭传则继续留台善后,至于所请开缺一事,暂不准行。刘铭传只得继续待在台湾,办理各项事宜,履行巡抚的实际职责。

    九月,醇亲王奕譞等负责筹办海防善后事宜,在上奏时也提出了台湾作为东南要区,宜有大员驻扎。最终,光绪帝于初五日下旨,表示:“台湾为南洋门户,关系紧要,自应因时变通,以资控制,著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常川驻扎。”并正式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而福建巡抚原本所辖之事则尽归闽浙总督兼管。同时,光绪帝将所有台湾改设行省事宜交由闽浙总督杨昌浚仔细筹议。十月十九日,光绪帝再下旨意,将台湾设立常驻巡抚后是否需要再增设道员等事宜,交由杨昌浚与刘铭传二人会商。

    闽浙总督杨昌浚接到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的旨意后,一边准备相关交接工作,一边与刘铭传等福建、台湾各司道官员会商台湾设省的准备工作。但是令杨昌浚没有想到的是,偏偏就是这位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提出了反对意见。十月二十七日,刘铭传上奏称台湾每年所出财赋,仅比贵州、新疆稍多,与隔海相望的福建8个县都比不上,“海外有事之时,全恃闽省为其根本”,如果真的改设台湾省,与福建划清界限,那以后的军饷等支出“仍须闽省照常接济,方能养兵办防”,不如仅添设藩司一员,其余兵政吏治仍由巡抚主政,归总督兼管。

    得知刘铭传的奏请后,杨昌浚于十一月二十日向光绪帝上奏,表示同意刘铭传的建议。光绪帝认为添设藩司一事可以考虑,但台湾设省一事已经箭在弦上,不得更改,至于刘铭传所顾虑的台湾财赋问题,仍交由二人会商。杨昌浚从大局出发,主动提出由自己来想办法解决台湾设省之初的经费问题。经过5个多月的仔细筹划,杨昌浚向光绪帝奏报,由福建省的厘金中每年抽出协济银24万两,由闽海关再拨出银20万两,共银44万两交由刘铭传,并议定自光绪十二年(1886)起,每年支援台湾饷银44万两。至此,光绪帝终于解开心头之忧,而刘铭传在顾虑消除之后,也很快与杨昌浚开始商议台湾改设行省一事。光绪十二年(1886)六月十三日,闽浙总督杨昌浚领衔,与台湾巡抚刘铭传等呈递《筹议台湾改设行省事宜折》,对台湾如何建省提出了较为完备的方案,获得了光绪帝的批准。

    光绪十四年(1888)正月十九日,台湾布库大使沈锡荣将新铸的福建台湾巡抚关防送到了等在台湾的刘铭传手中。二十一日,刘铭传正式启用这枚沉甸甸的新关防,并郑重表示,台湾“所有筹防、练兵、抚番、清赋以及地方应办事件,臣惟有不避劳怨,殚竭血诚”。从此,台湾开启了新的历史。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11月15日 总第3450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