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新中国对外交往的镜像

——历年上海涉外展览档案纪实

作者:张 新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12-02 星期一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国最发达城市之一,也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曾举办过各种类型的涉外展览,增进了中国对世界的了解,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时至今日,这些历年上海涉外展览档案,呈现了中国对外交往的历程;它也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各个时期的真实面貌,给人以启迪。

20世纪50年代:展览以友好国家为主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上海举办的涉外展览以苏联及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主。1950年5月底到6月初,解放才1年的上海就迎来了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建国图片上海展览会。新生的上海对来自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这一展览非常重视,“展览会举行之前和举行期间,上海各报都有详尽介绍,刊载了许多文章和照片,并经常发表有关展览会的消息。在会场周围的街道上,特装扩音机多只,终日讲述展览会内容和播送匈牙利唱片”。短短10天的展期,该展览会就吸引了4万上海各界人士前来参观。

 
1954年5月,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开工典礼的场景。

    1951年6月15日至30日,苏联宣传画和讽刺画展览会在上海开幕。据档案记载,该展览会“每日经常有外侨四五人,观众来三四次者很多,并由(有)许多观众在会场内执笔临摹或作(做)摘记,睹一幅画四五种(分钟)以上者大有人在,甚至由(有)南昌、杭州、苏州等地的爱好艺术者为了不放过(向)苏联学习美术的这一机会而来沪参观”。短短15天内,“观众数日益增加”,“观众总数五四九九四人,每日平均三六六六人,最高纪录一〇六八三人”。

 
1955年3月,竣工后的中苏友好大厦。

    在上海市繁华的南京西路和交通要道延安中路中间,有一座俄罗斯古典主义风格建筑,这就是上海展览中心,曾经的中苏友好大厦。这座雄伟典雅、装饰华丽的建筑是由苏联建筑艺术家安德烈耶夫设计的。它坐北朝南,主楼居中,上竖镏金钢塔,金光灿烂,熠熠生辉;除了40多个大型展厅外,大厦内还设有近千个座位的剧场和雍容华贵的宴会大厅,是上海重要的对外交往场所。鲜为人知的是,这座大厦是1954年5月专门为举办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而开工建设的。

 
日本工业展览会在上海举办时的参观券

    1955年3月15日,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在新落成的中苏友好大厦开幕。展览会展出了苏联各种重轻工业产品、人民生活用品、农作物标本、文化艺术作品和数千种图书、出版物。为办好这个“苏联过去在国外举办展览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展览会,也是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在我国展览中最大的一个展览会”,上海市政府从观众组织、新闻宣传、来宾生活保障、交通安排等方面全力做好展览筹备工作。在宣传上,“要求做到广泛而具有实际的教育意义,从展览会开幕前的筹备阶段,直至展览会闭幕时为止,全市所有宣传工具(如报纸、出版、广播、黑板报、电影、幻灯等)都应以必要的力量适当地进行这方面的宣传……”展览会期间,还安排了苏联专家与中国同行交流。这个历时两个月的展览会在上海引起轰动,吸引了各界人士和上海市民前来参观,参观人数累计达382万人次。

1955年3月1日,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转发的
《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在上海展览宣传工作计划》。

    虽然当时上海的各类涉外展览以苏联及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主,但对于对华友好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及这些国家的友好人士来华举办展览仍然持开放的态度。1956年6月10日至24日,英国版画展览在上海举办,展览共展出从中世纪到当代各种风格流派的英国版画200多幅,以及配有版画插图的书籍。虽然展览的专业性很强,但仍吸引了6万余名观众前来观展。复旦大学教授赵景深在观展后说:“我在这里满意地欣赏了一个下午,我认为这个展览(会)应该激起我们的画家与作家设计出一些更好的著名插画本来。”著名美术家陈烟桥和滕白也还分别以《具有现实主义传统的英国版画》《介绍几幅英国版画展中的作品》为题撰写了文章,在上海《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上刊登。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印度、印度尼西亚、芬兰、比利时等国家的文化艺术展览在上海举办。

 
1956年6月16日,《解放日报》刊登的
陈烟桥撰写的《具有现实主义传统的英国版画》。

    1956年,日本商品展览会分别在北京、上海举办。上海的展览会于12月1日在中苏友好大厦开幕,为办好这次展览会,上海市人民委员会专门从全市范围内选调了30名日语翻译做服务工作,吸引了160余万人次前来参观。展会期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宋庆龄和上海市有关领导会见了日本客人,中国和日本签署了《展品买卖议定书》,双方各向对方购买了价值22万多英镑的商品,海关还对展览会的零售品实行了免税政策。

 
1956年6月24日,《新民晚报》刊登的
滕白也撰写的《介绍几幅英国版画展中的作品》。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展览的“溢出效应”扩大

    1963年12月10日至31日,日本工业展览会在上海展出。这次展会专业性非常强,技术交流活动密集。据档案记载,展览期间,中央各部门、上海各系统及外省市近600个单位约2000名专业人员参加了交流活动,共交流了144个项目,这些项目几乎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仅上海编印的技术交流简报就达70期之多。不少交流小组都表示通过交流活动扩大了眼界,找出了差距;还有一些技术人员反映,“交流一个月,胜读一年书”。为了让更多的上海市民了解展览会的情况,有关方面还在上海市原中百一店、二店、四店、七店、八店,永安公司和杨浦百货商店设立供应点,销售日本展商带来的半导体收音机、助听器、香皂等产品,扩大了展览的“溢出效应”。

 
 1973年4月,上海市民排队等待观看日本葛饰北斋画展。

    1973年,日本葛饰北斋画展在北京、上海举行,该画展展出了日本最具国际知名度的浮世绘巨匠葛饰北斋的亲笔浮世绘画作及版画作品共200余件。这些作品是多次担任日本内阁大藏大臣和通产大臣的政治家水田三喜男的个人珍藏。4月11日至23日,该展览在上海美术展览馆与上海市民见面。据档案记载,“抵沪当天,外宾表示参观项目不宜过多,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筹备展览会开幕工作,等布置完毕才能放心活动。第二天上午他们就着手画展筹备工作,开幕前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美术馆工作”。很快,“他们就把展览中最珍贵的北斋的亲笔画一起挂了出来,并增加了一部分在北京也没有展出过的亲笔画及版画作品”。

 
1973年4月,日本葛饰北斋画展展厅内的情景。

    1978年4月,根据中法两国文化交流协定,“法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景画展览”在北京展出后又在上海展出。该展览共展出米勒、莫奈、库尔贝、高更等法国著名画家的作品86件,展品来自法国44家博物馆,其中三分之一由著名的卢浮宫提供。25日展览开幕后,画展售票窗口前,每天清晨都有上千名观众排队购票,展馆内更是人头攒动,“有的外地业余美术作者还请了事假,自费专程来沪参观。曾留法的,已八十五岁高龄的画家颜文梁(应为颜文樑,作者注)连续看了五次……”该展览在1个月的展期内,吸引了10万多参观者前来参观。

20世纪80年代后:展览渐成世界人民的聚会

    改革开放后,上海的涉外展览越办越多,规格也不断提高。据档案记载,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市政府就已经在考虑举办世界博览会的可能性了。1985年1月,上海社会科学院拟邀请日本“上海国际博览会可行性调查团”访华,当时负责上海城市建设的副市长倪天增在相关文件上作了批示,指出“关于在上海举办国际博览会的问题,是值得考虑。以前有不少国家以此来推动经济贸易的发展,同时也推动建筑技术、艺术的发展,对城市面貌也带来较大影响”,并提议将筹办世博会与建设黄浦江大桥一起考虑,这一建议得到了时任上海市市长汪道涵的肯定,汪道涵表示:“博览会肯定要筹办,应即开始筹备工作,首先要抓紧选址工作。”

    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上海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接待能力显著提升,申办世博会的进程也步入快车道。2002年,中国上海市获得世博会举办权,世博园园址定在了市区南浦、卢浦两座越江大桥两岸。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办,超过240个国家、地区组织参展,184天内,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迎来了世界各地7308.44万参观者,最高单日客流超过103万人次,使这届世界博览会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一次伟大聚会。

    2018年,上海迎来了全球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展览盛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11月5日至10日,首届进博会在新建的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成功举办。2019年11月10日,为期6天的第二届进博会圆满落幕,累计意向成交711.3亿美元,比首届增长23%,绘就出一幅中国与世界深度交融、互利共赢的生动画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上海会以更加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将各项涉外展览越办越好,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本文所示档案为上海市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11月29日 总第3456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王思思(实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