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那座碑 那座城

作者:杨 漫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12-20 星期五

    山水掩映间,两江汇集处,坐落着山清水秀的重庆城,城中心矗立着一座解放碑。那座碑,见证了那座城的变迁;那座城,围绕着那座碑缔造出重庆的母城文化。而我们,在70年后的今天,依然能从一件件档案中看到那座碑、那座城的过往。

    曾经,那座碑、那座城笼罩着灰色。1941年,是重庆历史上阴云笼罩的一年。日军战机时常盘旋在城市上空,作为战时陪都,重庆正经历着最为惨痛的轰炸。

    为“宏陪都之规模,扬战时之民气”,在督邮街广场旗台的基础上,一座更为宏大庄严的“精神堡垒”赫然耸立。自诞生之日起,那座碑,便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城中的人们更是抱着抗战必胜的信念,与侵略者抗争着,不怕牺牲、顽强不屈,其中就有一位警察署的陈姓警员。

    陈姓警员是一位普通警察,有家庭、有儿女。就在那天,日机又开始对着城市投下一枚枚炸弹。一片硝烟中,人们向着位于城市各处的防空掩体四散奔逃。这时,有位小女孩摔倒在地,陈姓警员见状,立刻用自己的身体将女孩护住,最终女孩平安,而他却永远离开了,留下了年幼的儿女。

    多年后,陈姓警员的女儿也成了花甲老人,她早已记不清父亲的相貌,家中连一张父亲的照片都没有。她辗转多处,最后来到市档案馆,请工作人员帮忙查找有关她父亲的档案资料。最终,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帮她找到了当年她父亲入职警察署时的记录,里面有一张他父亲入职时登记的照片。看着照片中父亲年轻的模样,老人热泪纵横,泣不成声。

    无数“陈姓警员”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1947年10月10日,在“精神堡垒”的原址上建起了一座“抗战胜利纪功碑”。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1950年国庆前夕,“抗战胜利纪功碑”正式更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由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亲自题写碑名。

    后来,那座碑、那座城变成了金色。随着历史的推进、时代的发展,我们迎来了1997年。那一年,是重庆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一年。重庆解放碑步行街成为中国西部第一条商业步行街,重庆成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同年,还发生了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工程正式拉开序幕。

    故土难离,落叶归根,有谁愿意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那片土地。可是,为了国家的发展,为了三峡工程的建设,三峡库区百万移民做到了。

    从三峡工程开工建设到2003年的几年时间里,重庆共搬迁安置移民113.8万人。他们中,有的在搬离家园的时候,捧起一把泥土,小心地包起来带走,他们说,故乡的土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有的把种植在门前的黄桷树的枝丫剪下来带走,他们说,重庆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生根发芽。

    三峡库区移民那“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铸就了三峡大坝坚实的基础。巍巍青山见证着,滚滚长江见证着,库区百万移民用“移民精神”谱写出一首舍家为国映三峡的雄浑史诗。

    如今,那座碑、那座城变成了彩色。2017年7月以来,重庆政治生态风清气正、清正廉洁;1000名“蓝精灵”志愿者用微笑和专业的服务,迎来参加智博会的八方宾客;全市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率大幅度提升,整个城市围绕在一片“生态绿”之中;洪崖洞、李子坝轻轨站、来福士广场让重庆成为网络上的那“一抹红”;人民解放纪念碑更成为游客到重庆旅游的必到之处。

    “行千里、致广大”。眼下,重庆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砥砺奋进着,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在新时代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

    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硕果累累,那座碑、那座城所经历的一幕幕,踏出的一步步,终将凝结为一件件档案,汇聚成一部部厚重的史书,为后世所传承。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12月19日 总第3464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