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1911年哈尔滨:全面隔离 速灭鼠疫

作者:特邀撰稿人 胡 珀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2-25 星期二

    1910年10月至1911年4月发生于我国东北的鼠疫被称为“20世纪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流行性鼠疫”,6万多人在这场瘟疫中丧生。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当属傅家甸(当时称滨江厅,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部分区域),1910年12月下旬,时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伍连德临危受命,深入哈尔滨疫区调查疫情。面对异常凶险的疫情,伍连德提议成立哈尔滨防疫局,并出任全权总医官,在极短的时间内,实行全面隔离,断然火化疫尸,揭开了近代中国科学防疫工作的序幕。

鼠疫首发满洲里,不久传入哈尔滨,随后席卷整个东北

    鼠疫最先发生在中俄边境的满洲里,1910年10月25日,从俄国归国不久的2名工人死于非命。事后,胪滨府知府张寿增向清朝政府报告事情原委:华人张万顺在距离满洲里130俄里俄国境内的大乌拉尔站招工以伐木为业。1910年10月初,张万顺管理的工棚内有7人暴毙,其余工人被俄国当局驱赶四散;其中2名工人于10月19日由大乌拉尔站来满洲里,寓居在中东铁路界内姓张的木铺里,25日相继死亡,同院居住的田家伙房住客金老耀、郭连印也受传染而亡。《东三省疫事报告书》指出“是为满洲里疫症发见之起”。其实早在1910年春夏之交,俄国西伯利亚就已经发生了鼠疫,但其人烟稀少,居住分散,再加上俄国方面控制严密,疫情没有扩大。出于对自身的保护,俄国把大量疑似染病的中国劳工驱逐出境。

    这次鼠情的病源物被指向草原上一种常见的动物——旱獭。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初,旱獭的皮在国际市场上十分畅销,当时发明了一种工艺,只要对旱獭皮稍加处理,其成色堪与貂皮媲美,一时成为世界毛皮市场的“宠儿”,需求量大增,旱獭皮的价格猛涨。从1907年到1910年,每张旱獭皮的售价从0.3卢布上涨到1.8卢布,仅从满洲里一地出口的旱獭皮就从1907年的70万张猛增至1910年的250万张。受利益驱使,很多毫无经验的人加入了捕杀旱獭的行列,更有甚者,人们开始食用旱獭肉且不能识别患病的旱獭,人类由此进入鼠间鼠疫的传播链。

    鼠疫很快自满洲里传播至傅家甸。直隶承德人马良、张志善,一向以卖苦力为生。1910年11月7日,他们从满洲里来到哈尔滨,寓居傅家甸第一区同发街232号院内,于次日先后疫毙,疫情遂蔓延于新民街北口。之后疫情发展迅猛,如同时任东三省总督锡良所言“如水银泻地,似火燎原”,很快传至长春、吉林、奉天(今沈阳)等地,波及直隶、山东等省。

伍连德临危受命,赴哈尔滨调查疫情

    哈尔滨当时是北满最大的城市,中东铁路管理局设于此。哈尔滨中东铁路附属地实际上由中东铁路管理局和俄国人把持的哈尔滨自治公议会及其董事会管理。中国政府设置滨江厅,隶属于吉林省,仅能管辖傅家甸。1905年设立的哈尔滨关道(滨江关道),负责吉林、黑龙江两省铁路事宜交涉并督征关税;1909年,改为吉林西北路分巡兵备道(以下简称“吉林西北路道”)。

    《东三省疫事报告书》称:“哈尔滨居全省之极北,为三省发疫之第一之重心点,故吉省疫祸酷于三省,而吉省北部疫祸尤酷于全省……地无完土,人死如麻,生民未有之浩劫,未有甚于此者。”疫情发生后,滨江厅即派人将病人安置于由公共澡堂改建的医院中。染疫的病人先发烧,后咳嗽,随即吐血,很快死亡,死后皮肤呈紫红色。死亡人数日以百计,且增加迅速,地方政府除了规定病人死亡后酌给埋葬费外,几乎没有其他得力的防治办法。

    1910年末,东三省总督锡良请求清政府派专业人员来东北协助控制疫情。清政府遂以曾任滨江关道道员的外务部左丞施肇基为治疫大臣。施肇基则推荐英国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伍连德前往哈尔滨傅家甸调查疫情,研究防治办法。

    12月24日,伍连德和他的助手、天津陆军军医学堂高年级学生林家瑞抵达哈尔滨。伍连德拜会了吉林西北路道道员于驷兴和滨江厅同知章绍洙,了解具体疫情;还解剖了一具疫死者的尸体,通过显微镜观察,初步确认流行瘟疫为肺鼠疫。伍连德立即建议清朝政府:“严格检查中东铁路乘客;隔离染疫病家;征调大批医师,从事防疫工作;筹备钱款,作为防疫之用;注意京奉铁路沿线公共卫生;知照日本南满铁路当局合作。”

成立机构、严格隔离、阻断交通,迅速扑灭鼠疫

    1911年1月,鉴于疫情日益严峻,清朝政府同意在1910年11月15日成立的滨江厅防疫会基础上改组为哈尔滨防疫局,任命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负责防疫工作。伍连德迅速召开由各方面人员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定实行以下主要措施:第一,将鼠疫流行中心区域傅家甸全面隔离。整个地区划成4个相互严格隔离的小区,每个小区由一位主治医生作为主管,配备助手2名、卫生勤务18名、警察26名,逐日挨户检查,一旦发现患者和疑似病人,马上送入新设立的防疫医院。其亲属送入从俄方租借的车厢改建的隔离站,对其住处进行彻底的消毒,情况每日上报。第二,由于先前负责检查病人的警察不具备医学知识,由医护人员取代,负责挨户检查和接触病人的医护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培训。第三,为了保证傅家甸隔离的成功,从长春调来1160名官兵维持秩序,严格控制傅家甸地区人员的出入。带队军官列席鼠疫联席会议。4个小区的居民佩戴符号,往来他区,需请路条。军警行动,同受管制。第四,为了弥补人员的不足,培训600名警察,协助医护人员进行防疫。每名参与防疫救护者必须戴口罩。

1911年1月,哈尔滨防疫局成立。图为《哈尔滨防疫局总章》。 吉林省档案馆藏

    由于棺木紧缺、天寒地冻,大量的疫尸无法下葬。伍连德意识到,露天停放的疫尸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传染源,因此上报清政府,请求火葬这些无法深埋的疫尸。清政府破例批准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焚烧疫尸的奏报。

    1911年1月31日,哈尔滨防疫局雇佣200余名夫役,将棺材或疫尸以百为单位码放,共22堆,集中焚烧,再将骨灰埋入土坑中。此后,俄国人主导的防疫处和长春等地也仿照伍连德的办法集中火化疫尸。

    通过实行严格的病人隔离、交通阻断及积极的防治,从3月1日起,哈尔滨实现了鼠疫零死亡和零感染。之后连续多日,鼠疫死亡和感染者均为零,伍连德宣布解除对傅家甸的隔离。

1911年,滨江防疫会临时消毒所。

    据统计,鼠疫仅在傅家甸一地就夺去了7200余人的生命,参与防疫工作的2943人中有297人殉职;至4月下旬,东北其他地区也宣告疫情完全肃清,肆虐东北的鼠疫终于被扑灭。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2月21日 总第3489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