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中西方文明的碰撞

——一份特殊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致乾隆皇帝信》贺礼

作者:石文蕴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3-09 星期一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着一件特别的文献,它名为《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致乾隆皇帝信》。该文献是清乾隆帝83岁寿辰庆典时,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委托乔治·马戛尔尼率使团到大清帝国转交乾隆帝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致乾隆皇帝信》有“英吉利国音本话表文底稿”(即英文)和“音吉利国音弗朗西亚话表文底稿”(即法文)各一份,送达中国后,清廷将之译成满、汉两种译本。该文献是18世纪中西方文明交往的历史见证。

英使臣不远万里前来“祝寿”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乾隆帝已经年逾八旬,在位近60年。这期间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此时的清朝却自诩为“天朝上国”,并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而在世界另一端的欧洲大陆,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英、法等国日益强盛,并积极扩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使团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借给乾隆帝祝寿之名,与清廷协商,试图打开中国的门户。

    此次“祝寿”的英国使团有800余人,正使为乔治三世的表亲乔治·马戛尔尼勋爵、副使为马戛尔尼的副手乔治·斯当东。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八月,他们便浩浩荡荡地从英国朴次茅斯港起程。英国使团乘船沿大西洋南行,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穿马六甲海峡来到了中国海域南海。他们历经9个月的航行,终于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五月抵达中国澳门。其实,在英国使团到达之前,英国皇室早已委派东印度公司管理买卖的头目与清政府联系,并通过两广总督将禀文呈给了乾隆帝,文中写道:因英国国王没有派人给乾隆帝叩祝八旬万寿,心中十分不安,今天特别遣派使臣马戛尔尼前来进贡,请求使其自天津赴京。乾隆帝知道此事后,十分重视,准许了他们的请求,并命沿途官员好生接待使臣,给予食物和生活用品。数日后,马戛尔尼一行由天津抵达北京,并前往承德避暑山庄。

    英使马戛尔尼带《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致乾隆皇帝信》的法文本、汉文译稿、满文译稿

    文献遗产名称: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致乾隆皇帝信

    文献形成年代: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

    文献数量:1件

    文献保存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乾隆帝回绝英国遣使驻京

    乾隆五十八年(1793)八月十三日,在承德避暑山庄的澹泊敬诚殿隆重举行了乾隆帝83岁寿辰庆典,马戛尔尼等人应邀参加贺寿。据《起居注》记载:“十三日,万寿圣节。上御澹泊敬诚殿,随驾皇子、王公、蒙古王公、贝勒、额驸、台吉、大臣官员等,及英吉利国正使马戛尔尼、副使斯当东及副使之子多马斯当东,并都尔伯特公鄂哲依、鄂罗什呼公布德格呼勒二人……行庆贺礼。”在寿辰庆典上马戛尔尼向乾隆帝进献了贺礼。他在给军机大臣的禀文中表示:“英吉利国王欲表明国王诚心贵重及尊敬天朝大皇帝无穷之大德,自其本国远遣贡差前来叩祝万寿圣安,特选国王之贵属亲族为其贡使办理此事。欲以至奇极巧之贡物奉上,方可仰冀万岁喜悦鉴收。又思天朝一统中外,富有四海,内地奇珍充斥库藏。若以金银珠宝等类进献,无足为异,是以红毛英吉利国王专心用功,拣选数种本国著名之器具,以表明西洋人之格物穷理及其技艺。”这些“至奇极巧”的“贡物”包括地球仪等天文地理仪器、枪炮军器模型、船只模型、玻璃器具、毡毯毛货等等。乾隆帝满心欢喜地接受了贺礼,同时为彰显天朝的富庶,厚赏了英国国王、使团中的正、副使以及随从,礼品包括各色绸缎、瓷器、玉器、茶叶、丝织品、手工艺品等等。

    除了“至奇极巧”的“贡物”外,英国使团还给乾隆帝呈递了一份特别的寿礼,即《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致乾隆皇帝信》。随后,乾隆帝命传教士索德超将信的内容译出。这封信的大体内容为乔治三世向乾隆帝问安贺寿,同时说明了遣使来中国的缘由:“闻得各处惟(唯)有中国大皇帝管的地方,一切风俗礼法比别处更高,至精至妙,实在是头一处,各处也都赞美心服的,故此越发想念着来向化输诚。此时不单大西洋都平安,就是小西洋红毛邻国的人,他没有理,同本国打仗,也都平复了。如今本国与各处全平安了,所以趁此时候,得与中国大皇帝进献表贡,盼望得些好处。”信中最后写道:“从前本国的许多人到中国海口来做买卖,两下的人都能得好处。但两下往来,各处都有规矩,自然各守法度。惟(唯)愿我的人到各处去,安分守规矩,不叫他们生事。但人心不一样,如没有一个人严严管束他们,就恐不能保其不生事。故此求与中国永远平安和好,必得派一我国的人,带我的权柄,住在中国地方,以便弹压我们来的人。有不是,罚他们,有委曲,亦可护他们。这样办法,可保诸事平安。”乔治三世在信中表达了希望中、英两国可以友好往来,同时又提出要派英国使臣进京常驻,以便照料本国买卖。

    乾隆帝看完信后,断然回绝了英国遣使驻京的请求,特书一封回信给乔治三世,信中写道:“至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今尔国王欲求派一尔国之人居住京城,既不能若来京当差之西洋人,在京居住不归本国,又不可听其往来,常通信息,实为无益之事。”

英使团未达目的遗憾返国

    马戛尔尼眼见本国国王的请求遭到乾隆帝拒绝,加之在中国逗留的期限将至。情急之下,他以英国国王的名义起草了另一份信件,并通过文华殿大学士和珅递送给了乾隆帝。信中提出了七点要求:一、英国商人可在舟山、宁波港及天津经商;二、英国商人有权按俄国之例,在北京设一所货行出售商品;三、英国商人可以在舟山附近划有一个小岛或一小块空地,供其保存商品;四、希望在广州附近获准拥有土地;五、对航行在广州和澳门之间或珠江上的英国商人不必征收任何关税或捐税;六、除非皇帝签署的文件有所规定,对英国商品或船只不征收任何关税或捐税;七、允许英国在华自由传教。由此看来,英国使团前来的目的昭然若揭。乾隆帝认为马戛尔尼提出的要求“皆系更张定制,不便准行”,同时降下敕谕,对英国使团提出的要求,逐条加以驳斥,说明“今尔使臣所恳各条,不但于天朝法制攸关,即为尔国代谋,亦俱无益难行之事”。同时强调“若经此次详谕后,尔国王或误听尔臣下之言,任从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欲求上岸交易,天朝法制森严,各处守土文武恪遵功令。尔国船只到彼,该处文武必不肯令其停留,定当立时驱逐出洋,未免尔国夷商徒劳往返。勿谓言之不豫也,其凛遵毋忽”。

    乾隆帝看清了英国使团来华目的恐生事端,便催令使团回国,且谕令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沿途官员严加防范。而没有完成任务的英国使团则带着遗憾返回了英国。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致乾隆皇帝信》这件珍贵的文献是中国与英国第一次正式接触的历史见证。这次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对日后的中、英两国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约半个世纪后,鸦片战争爆发,英国最终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3月6日 总第3495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