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20世纪50年代,河北省因地制宜防控疫情

作者:茅海波 特邀撰稿人 尚宏雁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3-10 星期二

    疫情当前,万众一心;历史长河,有镜可鉴。1950年3月,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杨秀峰签发《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春季卫生防疫工作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在这份《指示》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北省不容乐观的公共卫生状况和当时政府在面对“各种疫病很多,蔓延很快,尤以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为最多……”的严峻形势下,为了保证春耕生产任务的胜利完成,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在加强卫生防疫工作中所做的努力。70年过去了,让我们看看当年他们是怎样针对疫情进行防控的。

疫灾多发条件有限 因地制宜三招奏效

    旧时的河北是一个多灾多疫的省份。麻疹、天花、伤寒、霍乱、痢疾等多种传染病轮番逞凶,给广大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灾难。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北的疫情仍爆发频繁,危害巨大。除了气候失常以及频发的旱涝等自然灾害影响外,内因也促成疫病发生及蔓延。当时,河北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很低,一半人口的日常用水达不到饮用标准,城乡环境卫生脏乱差,厕所露天,有的地区迷信思想严重,大多数群众又缺乏卫生常识,一旦患病,则听天由命。这些弊端和陋习无形中都是加快疫情传播的重要根源。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虽然医疗卫生条件有限,但河北省人民政府还是充分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勇于出招,在防疫、抗疫工作中摸索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积极开展卫生防疫宣传是他们出的“第一招”,这在河北省人民政府发出的《指示》中有明确要求:“必须要开展一个广泛的宣传教育,让群众了解卫生防疫的重要,做到乐于执行。”同时还向群众说明:“天花、麻疹等疫病,都是可以预防的,种了痘就可以不生天花。隔离病人及接触者,消毒病人用具及分泌物(被褥、碗筷、痰、涕等),也能防止。如果已经得病,最重要的是良好的护理,多喝开水、避风,免发其他合并症。”政府考虑到当时大众的文化状况,要求卫生防疫宣传多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根据不同季节有针对性地编印传染病预防手册、卫生宣传画及标语传单等,并利用庙会、展览会等各种机会,通过话剧、街头剧、报纸、电台、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宣传防疫知识。

    卫生知识宣传到位后,“第二招”就是通过预防接种的途径来提高人们的免疫力,降低人群易感性。当时,在鼠疫、天花等急慢性疫病很难迅速治愈的情况下,预防接种和预防注射是比较好的方法。1950年,河北省进行了春、秋两季种痘工作,在进行这项工作时,政府相关部门不但大力动员了所在地区的中、西医生,还培养了很多新的种痘人员(包括小学教员,妇女干部等)加入,以弥补卫生人员不足的现状,并以人口密集的城镇、工厂、矿山、学校、机关及灾区为重点,进行了霍乱、伤寒混合疫苗和单纯霍乱疫苗预防注射。从1949年至1952年,河北省对20岁以下的中小学生普遍进行了结核菌素试验和接种卡介苗,对8岁以下的学生进行了白喉类毒素的注射,有效地遏制了疫情的发生。

    以改善生活环境来减少传染病病毒对人体的侵害是政府出的“第三招”。清洁消毒、除灭害虫,能起到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作用,这在河北省人民政府下发的《指示》中也作出了具体规定:“发动大扫除,清除垃圾污水;改良饮水,修理井台;捕鼠灭蚤。”仅据1953年的不完全统计,河北省通过爱国卫生运动,发动群众进行挖蛹灭蝇、捕鼠灭虱、填平污水坑、疏通渠道及清洁大扫除等工作,清除各类垃圾达19万多吨,大大改善了城市、厂矿与农村的卫生状况。卫生知识的普及,环境卫生的改善,直接带来了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

“耳聪目明”防控疫情 制度落实重中之重

    在防疫、抗疫过程中,河北省人民政府深刻认识到,信息的畅通是有效控制疫情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因为只有“耳聪目明”才能取得主动权。《指示》中规定:“动员各种必需与可能的人力物力,向疫病做斗争,建立自下而上的疫情报告制度,及时发现与扑灭。”1950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决定成立防疫大队;9月防疫大队建成驻于保定市。到1953年,全省已有卫生防疫站8个(省级1个、市级6个、区级1个),鼠疫防疫所1个。这些机构的建立,对于河北境内各种传染性疫病的及时发现、救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1956年11月26日,《河北省传染病管理实施细则》出台。其中规定,“甲类传染病应即时以电话或其他快捷方法报告,在城市最迟不超过2小时,乡村最迟不超过6小时。乙类传染病不能迟于发现后24小时,丙类传染病不得迟于发现后72小时”。为了减少疫情漏报率,很多地方还采取了医疗箱、黑板报的形式,及时搜集疫情信息。有的地方还将摊贩、电话修理员、三轮车工人等终日与群众频繁接触的人加入疫情报告的队伍中,扩大了疫情报告面。

    1950年3月,由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杨秀峰签发的《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春季卫生防疫工作的指示》。 河北省档案馆藏

    对于急性传染病如鼠疫、霍乱等,快速有效的疫区处理是防止疫病扩散和蔓延的关键。《河北省传染病管理实施细则》中规定,卫生人员在接到疫情报告后必须迅速赶到现场,抢救病人,同时彻底进行病人或病逝者家属的消毒,进行健康者的留验及封锁隔离。然后,对病人所在的整个居民点进行消毒和灭蚤工作,在最后一个病例发生后9天无续发病发生时,才可解除封锁。

    当时,河北省人民政府还根据疫情发起之时,会随着交通沿线人口大规模流动而迅速传播的特点制定了防控措施。依据国家的相关检疫办法,张家口鼠疫检疫处在交通要道张北县狼窝沟、沽源、康保、化德、宝昌等地设立了6个交通检疫站,检疫的主要对象为乘汽车南去的旅客。其中规定,凡在各县乘汽车南去的旅客,乘车前须检查测量体温。“体温过高者进行体格检查;体温不高或虽体温略高,但经检查非鼠疫之乘客,发给检疫证后方准乘车。张北狼窝沟检疫站负责收验检验证,并对中途乘客之未经检疫者进行检疫”。这些具体的管控措施,为当时的防疫、抗疫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各项制度的落实到位则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和重中之重。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3月6日 总第3495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