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绍兴米行街的兴衰过往

作者:特邀撰稿人 屠剑虹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3-30 星期一

    米行街,位于浙江绍兴古城五云门外,临运河而建。旧时,这里曾是城乡粮食交易的集散市场,街上店铺以米店为多,故称米行街。米行街又分前、后两街,临运河一侧道路称为米行前街,临运河民居背面一侧道路称为米行后街。当地人俗称上街和下街。

    清末民初,绍兴县城有米行34家、米店167家。米行多集中于偏门、西郭门、五云门3座城门外,这与水运方便有很大关系。当时在这几条街上,店铺林立,沿街虽有酱园、杂货店、饮食店、绸布店等其他店铺,但仍以米店为主。五云米行街有大、小米行共80家,其中宋衍泰、宋元生两大米行,各拥米约5000石,合当时银圆2万多元。由于绍兴缺粮,两大米行除秋收时收购当地的粮食外,还贩运外地粮食,他们常派员前往浙江嘉兴、湖州,以及安徽、江西等地调运。两行年运销量各在2万石上下,米市交易十分旺盛。此外,米行街还有集散地的功能,来往各地的埠船多在此地集中,如皋埠、陶堰、富盛、平水等地的埠船常在此作为起点和终点,并经浙东古运河远徙上虞、新昌、嵊州等地。因此,这里曾经是繁华的交易市集。

    每遇天灾或战乱,粮荒严重,大、小米店老板便乘机囤积居奇,有时粮价一日数涨,老百姓买不起粮食只能饿肚子。民间流传的一首歌谣《籴米》,便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呒没钞票饿肚皮,有了钞票一肚气;

手捏钞票去籴米,上街下街价勿一;

上街一斗一百一,下街一问三百七;

急急奔回上街头,一斗已变六百一;

连忙回到下街去,眨时涨到九百七;

回头再往上街头,米店大门“盎答别”。

    (注:“盎答别”意为关门声)

    米店如此哄抬粮价,市民被迫反抗。绍兴曾发生不少起老百姓哄抢米店及“吃大户”抢粮的事件。

    抗日战争时期,绍兴沦陷,五云门外的米行纷纷停业、关闭,各业萧条,米市衰落。

    旧时,米行街的西首与五云门相通。五云门是绍兴古城的东门,也是外地官员进绍兴的重要驿站。明代时,在五云门外临运河建有迎春亭,在其东首建有接官亭。有上级官员莅绍,绍兴地方官员会在此迎候他们上岸。绍兴府官员和山阴、会稽两县地方官上任,也循例从五云门进城。1911年11月,革命党人王金发到绍兴任都督,绍兴民众去五云米行街欢迎王金发一行。其部队乘坐10余只大白篷船,从米行街上岸,由五云门入城。

    今五云门虽已不存,但米行街地名仍在,它留记了一段绍兴的旧日时光。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3月27日 总第3504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