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凝血与山川共碧”

——郁达夫胞兄郁华的血衣冢志铭

作者:章琪锋 单 妍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4-07 星期二

    “以先生之风烈,余不仅当铭之於(于)文,且将铭之於(于)心,瞻之在前,没齿不忘也……凝血与山川共碧。”这篇血衣冢志铭浓缩了郁达夫的胞兄郁华短暂的一生,同时也赞颂了其刚正不阿的爱国情操。该血衣冢志铭长131厘米、宽57厘米,是由文学家郭沫若撰写、爱国民主人士马叙伦手书。

1947年4月,郭沫若撰文、马叙伦手书的《郁曼陀先生血衣冢志铭》。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档案馆藏

    郁华,字曼陀,浙江杭州富阳人。他生于1884年,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的法科。郁华回国后,曾任中华民国最高法院东北分院刑庭庭长。1932年,郁华到上海出任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刑庭庭长,主要管理英租界的刑事诉讼。后来,他还兼任东吴、法政等大学的教授。那时,上海的政治情况复杂,郁华积极帮助进步人士。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上海,大肆绑架和杀害进步人士,气焰嚣张。郁华不惧危险,积极营救被迫害的爱国人士。因此,日军对郁华恨之入骨,并经常恐吓他。1938年,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成立,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因拒绝出任汪伪政府的教育部部长,遭汪伪特务暗杀。郁华在审理该案时,不顾自身安危,当庭斥责汪伪特务并判以极刑。刘湛恩之子刘光华说:“我曾亲睹郁华庭长不顾自身安危,当庭痛斥被现场群众捕获的刺客曾某,并判以极刑,其高风亮节、秉公执法确实令人佩服。”为此,汪伪政府视他为眼中钉。

    而导致郁华被刺的直接原因则是《中美日报》袭击案。1939年7月22日晚8点,一大批汪伪特务包围了中美日报社。当时,报社的保安人员见势不妙,情急之下把报社的铁门锁死。特务们见拉不开门,又不敢在租界内久留,于是临时改变计划。他们来到大晚报馆,极为放肆地打砸报馆内的设施,捣毁了排字房,打死、打伤排字工各1名。租界巡捕闻讯赶来,特务们开枪拒捕,火并后有几个特务受伤被捕。

    随后,此案进入司法程序,几个被捕的特务经公共租界上海第一地方法院一审判处死刑。汪伪特务头目李士群对此结果非常不满,除了策动被捕特务上诉外,同时还写信给即将承接此案二审的郁华,要求他撤销原判,宣布被告无罪。没过几天,郁华又收到一封装着子弹的恐吓信,亲朋好友都劝其尽早离开上海这个是非之地,但他坚定地说:“国家、民族正在危急之中,怎能抛弃职守?我当作我应做之事。”二审开始后,郁华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汪伪特务头目恼羞成怒,随即命令特务夏仲明、吴振明、潘公亚等人布置暗杀。

    1939年11月23日,上海西区法租界内的巨籁达路(音译,今安福路)行人稀疏。上午8点,郁华像往常一样走出家门。当时,自备的黄包车已在路边等候,就在郁华抬腿跨上黄包车时,只听几声枪响,他便扑倒在黄包车上。车夫缓过神后,立刻追赶过去,凶手最终逃跑。随即,车夫把身中3枪的郁华送往医院,但在路上便撒手归西。郁华被害后,上海等地均有悼念活动。

    郁华是抗战以来租界内第一个遭到汉奸谋杀的中国高级司法人员。胞弟郁达夫听此噩耗后,挥笔写下挽联一副:“天壤薄王郎,节见穷时,各有清名闻海内;乾坤扶正气,神伤雨夜,好凭血债索辽东。”1945年,郁达夫在苏门答腊被日本宪兵杀害。时人将这对兄弟称为“双烈”,并在杭州富阳的鹳山上修建了“双烈亭”,由茅盾亲书“双松挺秀”匾额。两年后,家乡百姓为缅怀忠烈,在鹳山建造了郁华血衣冢,血衣冢内埋有几经辗转留存下来的血衣。郭沫若得知此事后,撰写了这篇《郁曼陀先生血衣冢志铭》,原稿一直由郁华的夫人陈碧岑保存。1952年10月,郁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4月3日 总第3507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