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人物纵横

金克木:游学中精通多门外语

作者:张建安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4-20 星期一

    金克木是中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他虽然只读过小学,却精通多门语言,有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俄语等等。他学这些外语,可不像现在的学生那样当作苦差事,而是带着好奇心,到各地游学。

游学北平 掌握英语

    金克木小学毕业后,便到安徽凤阳的一所省立中学游学。之所以称为“游学”,是因为他不是正式学生。当时,春季并不招考,所以许多学生都是先入学,秋季再考学籍。然而还没等秋天到来,学校便关门了。随后,金克木又在当地的齐王庙小学教书1年。同事中有3人是大学生,他们一致鼓励金克木到北平(今北京)上大学。1930年,刚满18岁的金克木怀着上大学的梦想来到北平。

    然而事不如愿。要想上大学,首先需要中学文凭,显然金克木没有。同乡告诉他,可以先到中学的高中三年级插班,毕业后,再考大学。这个建议虽好,但当插班生需要较多的钱,而金克木身上只有吃饭和住宿的资金。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上大学的梦想粉碎。但金克木没有气馁,开始了一段独特的游学经历。

    刚到北平时,金克木住在西单附近的皮库胡同。由于人生地不熟,他不敢离开住地太远。金克木曾在石驸马大街的女子师范大学门前徘徊,他知道许多著名教授如鲁迅、钱玄同等人在这里授课,由于没有老师、朋友的引荐,终究没敢进去。有一天,金克木来到宣武门内的头发胡同,发现那里有一座图书馆,巨大的读书诱惑使他走了进去。图书馆不看文凭,也不收费,他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下阅读各类图书。对于学习,金克木向来很有劲头。他想知道各类书中的内容,但有些书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撰写的《纯粹理性批判》、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撰写的《精神分析学引论》等,虽然已被翻译成中文,读起来仍不知所云。他意识到这不是原文的问题,而是翻译的问题,要想读懂外语书,就必须学会外语。

    金克木没有钱进补习班,也不知道可以去大学旁听。就在苦恼不知如何学习外语的时候,金克木在住所附近发现一户人家的大门上贴着红纸条,上面写道:“私人教授英文。”他进去一问,原来老师是在家里教学;课本可以由学生自己选,也可以从最简单的字母教起;学费不多,1个月4块银圆。金克木听完老师介绍,马上报名。随后,他在书摊上买了德国作家歌德所写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英文版,拿这个当课本让老师教。结果,刚上1节课,金克木便得出结论:“英文并不难!”

    金克木曾在《家庭大学》一文中回忆:“老师一见要念这个,他也没看过,愣了一下,也没说什么,就从头一句一句讲。青年A(即金克木)既看过中译本,又先查过生字,一听之下,觉得英文也并不难。学了几天,读了开头几封信,自认为自己查查字典也能看下去……还是看不出歌德的天才在哪里。想来只有读德文时再念原文了,便向老师提出。老师欣然同意,说,学英文当然要念英国人写的书。”

    金克木希望老师推荐一本英文书,老师便推荐了《阿狄生文报捃华》。他认为这是英国散文的模范,值得精读。其实,此书用的是英国古文,并不适合初学英语者学习。但金克木是不懂这些的,他只是一门心思地破解书中的“密码”,书中的文字越难,越能激发出他探秘的激情。老师对金克木说:“富兰克林学英文就是念的阿狄生。”这更让他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富饶的“迷宫”,里面有无数的珍宝。他还反客为主,调动老师的激情,两人以找问题、发问、讨论、谈论、聊天的方式,结伴“探险”“解密”。最终,在1个月的时间内,金克木探到了老师在大学4年中所学的英文要点和心得,他的英语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

游学北大 学会法语

    1933年,金克木在北平已经有了一些学友。有一天,学友送给金克木一本用英文写的法文自修书,他读完此书后便进入了法文的新天地。金克木为了学习法文,买了一本法国人雅克·邵可侣编的《近代法国文选》,这本书不好读懂,而且无法矫正发音,他很着急。正好,有位学友极力邀金克木去北京大学旁听,于是他开始游学北大。

    金克木去法语班听课的时候,授课的老师正是邵可侣。几堂课旁听下来,他练习了发音,但急于求解的问题更多了。一次课间休息,金克木鼓起勇气向邵可侣请教。邵可侣见一位奇怪的学生拿着自己编的《近代法国文选》来提问,但他却不会讲法语。邵可侣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好学的学生,心里顿生好感,他提议金克木听他所教的二年级课程。金克木自然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在学习第一篇课文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撰写的《阿达拉》时,他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硬抠,很是困难。但当学到法国文学家卢梭撰写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时,金克木已经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了。

    如醉如痴地学习,使金克木的法语有了很大进步,邵可侣也更加重视这位好学的学生。一天,当邵可侣得知金克木因为资金的问题不得不再次搬家时,便建议金克木到他的四合院里去住。由此,金克木有更多的时间接触法文。他为邵可侣校对再版的《文选》校样,整理并校订邵可侣的讲义《大学初级法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金克木也参与到邵可侣的交际活动当中。邵可侣在家中与一些法国人,以及精通法语的中国教授、美国教授开茶会。大家用法语闲谈,一起做游戏、朗诵诗歌,非常融洽。他们甚至排练过法文戏《青鸟》,建立起很好的友谊。就这样,金克木的法语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大幅度提高。

游学印度 进入梵文世界

    1941年,金克木在朋友周达夫的介绍下,到印度加尔各答的一家中文报馆当编辑。他虽与精通梵文的周达夫合住,但周达夫却颇感寂寞,一心想让金克木学习梵文、研究梵典。当时,金克木正在读希腊罗马原始文献,对梵文并不感兴趣。为达到目的,周达夫不断借书给金克木看,还请了一位印度朋友教他印地语(又称北印度语)。因为生活在印度,金克木认为这些语言是应该学的,所以不再拒绝。而他也不自觉地被引入梵文天地,开始了新的游学之旅。

    在学习印地语的过程中,金克木有了一些问题。随着问题越来越多,他便不由自主地想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金克木到住所附近的帝国图书馆去借用英文讲解的梵文读本,再听周达夫给他讲在印度的见闻,最后金克木得出结论:“‘西天’真是广阔天地而且非常复杂。”遂他决定认真学习梵文,以便解开心中的疑团。

    学习梵文时,金克木没有正式去大学学习,而是到处探访名家。由此,他认识了许多印度朋友,包括印度最博学的学者觉月教授、戈克雷教授和潘达迦教授,还有法光法师、鸟巢居士等宗教界人士。通过他们,金克木的天地变得更加宽广。

    1年后,为了更好地学习梵文,金克木辞去工作,前往佛教圣地鹿野苑,专程拜访已经退隐的法喜居士。了解到金克木的情况后,法喜居士说:“在这战争年月里,一个中国青年人到这冷僻的地方来学我们的古文,研究佛教,我应当帮助你。”之后,金克木开始了学习梵文、梵典的新历程。

    金克木曾这样回顾:在鹿野苑跟在美国苏联教大学后退隐乡间的印度老人法喜居士学读古书。先是东一拳西一脚乱读,随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引起他的兴趣。他便要我随他由浅追深,由点扩面,查索上下文,破译符号,排列符号网络,层层剥取意义。本来他只肯每天对我背诵几节诗,用咏唱调,然后口头上改成散文念,仿佛说话,接着便是谈论。我发现这就是许多佛典的文体,也是印度古书的常用体。改读他提议的经书,他的劲头大了,戴上老花镜,和我一同盘腿坐在大木床上,提出问题,追查究竟。他还要我去找一位老学究讲书,暗中比较传统与新创……

    有了这段独特的经历后,金克木逐渐成为世界梵文研究领域的佼佼者。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4月17日 总第3513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