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老照片

与爱共在 童心飞扬

——在党的关怀下齐鲁少年儿童快乐成长

作者:特邀撰稿人 江 心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6-01 星期一

    1979年6月1日,山东省济南市机床八厂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在收听少儿节目。 山东省档案馆藏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后意气风发的岁月中,国家都非常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予以保障。值此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让我们通过这些老照片定格的历史画面,感受一代代少年儿童成长环境和生活水平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抗日战争时期,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不少参加革命的女同志生了孩子却无法随身带养。为了解除这些女干部的后顾之忧,保证革命后代的健康成长,1942年7月,胶东行政公署和胶东妇联共同创办了胶东育儿所,主要收养无法随军的干部子女及烈士遗孤。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胶东育儿所实行了科学化管理。所里的工作人员被分为总务、医务和巡视3个小组:总务组负责生活供给;医务组负责为孩子们和乳母检查身体,宣传卫生知识,防治疾病;巡视组负责到各村巡视现有乳母带养孩子的情况,并继续进行聘请新乳母调查工作。而在饮食和卫生方面,育儿所也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孩子们的食物要卫生、有营养、易消化、定时定量,不允许孩子们喝生水。在育儿所长大的利惠后来回忆说:“育儿所的孩子基本上每天都能吃到米、面、肉、菜,还不时会有前线部队送来罐头、火腿等战利品为我们改善生活,而且每个季节都能穿上新做的衣服。”从1942年7月创办到1948年春,胶东育儿所已有300多名孩子。新中国成立后,胶东育儿所的大多数孩子都回到了父母身边。

    1948年上半年,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计划选派一批地方干部渡江南下,做接管新区的工作。设在山东的华东局、华东军区从各地区抽调大批党政干部组成纵队执行这项任务,但这些干部们留下的子女抚养问题必须解决。4月底,经华东局批准,华东保育院正式成立,院址设在山东青州城的大官营村。当时,凡是华东地区准备南下女同志的孩子,保育院一律接收。华东保育院先后共接收孩子200名。保育院成立初期,该院按孩子们的年龄大小分成了幼稚小班、幼稚大班和小学3个班级,采取保育员负责制。在华东保育院,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孩子们的集体生活习惯,并有意识地把爱国主义思想和革命英雄主义融入到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为了让孩子们生活得更加快乐,老师们积极想办法,不但亲自动手制作了秋千、滑梯、跷跷板等户外活动器具,还在自然环境课上教孩子们种豆、松土和拔野草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动手和观察能力,并培养了他们从小热爱劳动的习惯。1949年6月,华东保育院从青州南迁上海。1956年9月,华东保育院结束了历史使命,划归中共上海市委领导,院名改为上海市委机关保育院。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新中国历史上涉及千家万户、波及全社会的一场运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70年代末,全国大批城镇知识青年离开父母,奔赴边疆、山区、乡村,把青春和汗水献给了“第二故乡”,同时,他们也把渴求知识的种子播在了当地孩子们的心田。一位插队到山东莱芜县寨里公社的女知青被安排到村办小学当民办教师。据她讲,当时学校条件十分简陋,东屋是一、三年级,北屋是二、四年级,西屋是教师办公室,两个老师每人教两个年级,两个年级约30名学生坐在一个教室里上课,教室中也只有简陋的黑板和土坯搭成的课桌。在一般情况下,老师先给一个年级的学生上课,另一个年级的学生做布置的作业,这种班制当时称作“复式班”。在知青到来之前,学校只有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程;知青来后,多才多艺的他们不仅给孩子们增添了美术、音乐等课程,还教会了大家做广播体操、打篮球、踢足球,使得孩子们的学习、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这些知青老师的到来,不只是让孩子们知道了大山之外的世界,还点燃了他们对未来的无限向往。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大门的打开,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1979年的“六一”儿童节,山东省济南市机床八厂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用新式收音机收听少儿节目的方式来欢度节日,听完节目回到教室后,老师又给小朋友们生动地讲述了儿童节的来历和革命先烈的故事,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对于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一代少年儿童来说,他们的成长环境和生活水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受到了更好、更优质的教育,而且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

    时代在发展,环境在变化。每一代少年儿童都有着不尽相同的成长环境,但永恒不变的是全社会共同的心愿:让孩子们在阳光下快乐成长。

 

1946年,胶东育儿所大班的孩子们在海阳县留格庄镇姜格庄村户外合影。  山东省威海市档案馆藏

    

1949年6月,华东保育院的孩子和工作人员在南下上海途中合影。  山东省档案馆藏

    1965年,山东知青尚哲荣担任了乡村教师,她不但教孩子们知识,还经常带他们干农活。 山东省档案馆藏

    1973年,山东省青岛市知青王琳到昌邑县落户插队后担任了村民办教师。图为她正在指导学生学珠算。 山东省档案馆藏

    1979年6月1日,山东省济南市机床八厂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在听老师讲故事。 山东省档案馆藏

    20世纪80年代,山东省济南市青龙街小学学雷锋小组正在修桌椅。 山东省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5月29日 总第3531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李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