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1950年8月7日至19日,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在北京召开

面向工农兵,是工作的唯一出发点

作者:付园园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6-16 星期二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推广卫生医药事业,并注意保护母亲、婴儿和儿童的健康。”

    1950年8月7日至19日,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地区和军队的领导干部及新老中西医等各方面的卫生工作代表。毛泽东专门为此次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8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中央卫生部副部长贺诚在会上作了总结报告。

 
 1950年8月19日《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总结报告》(部分) 中央档案馆藏

    《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总结报告》开篇指出了卫生事业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面向工农兵”,这是立场问题;“以预防为主”,这是方向问题;“加强团结,特别是新老干部的团结,中西医的团结”,这是力量问题。而在这三个原则问题中,“面向工农兵”又是最基本的问题。报告鲜明指出:“面向工农兵,是我们的工作的唯一出发点。”围绕这一出发点,报告从工作方针、基层组织与整顿医院、医学教育、交流与合作、药材装备、保障措施等方面展开,并指出了发展方向。

    在工作方针上,以预防为主。报告指出,医学是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科学,参加这一斗争的是人民全体,医务工作者是斗争的先锋。医务工作者应抛弃“纯治疗”观点,发动和组织起普遍的预防和群众性的卫生运动,并且与宣传工作、科学研究、新闻工作、治疗工作等密切配合。发动群众预防和治疗疾病,需要基层组织的支持。报告指出,近几年的工作重点在中小城市、农村、工矿与部队,要在3年之内基本完成地方卫生组织的建立,使得大部分县有卫生院(配2-7个专科医生,1个药师或药剂员)、区有卫生所(配1-2个医士、1个助产士)、工矿街坊和乡村有卫生员。另外,应同时开展全国各地医院普查,从思想、技术、制度三方面入手,总结经验、相互提高。庞大的医师需求,呼唤更加普及的医学教育。面对医师数量极度缺乏的现状,会议一致同意教育三级制和高级医学教育的分科重点制,即医学教育分为高、中、初三级,对高等医学教育缩短年限、提前分科。其中,培养医士、助产士、护士与司药技术员的中级教育是中心环节,最为迫切。交流与合作是扩容与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报告明确指出了现有人员交流与合作的三个方面:一是采用“长期交流”与“短期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号召医务人员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倾斜。二是加强中西医团结合作,报告指出“中医在中国,历史久,在民间基础深,有实际的治疗经验;在与疾病做斗争中,是一个相当大的力量”,中西医要“开诚布公”“紧密团结”。中医要学习西医科学的理论,将经验得以整理,西医要学习中医的经验和在广大农村中接近群众的作风。三是公立医疗机构与私人医疗业务的关系问题,应把私人业务组织起来、密切联系、合理分工,共同完成人民卫生事业。除此三方面之外,在论述部队卫生工作时,还提出解放军医务工作者要学习部队以外好的经验,与全国卫生工作者共同进步。药材和装备,是治病救人必需品。今后应转变依赖外国货的思想,坚持“自给自足”的方针。药材和装备力求简单和实用,“对于我们自己制造的有效的药品,应实事求是的宣传”,同时“在推销上应注意广泛地深入到民间去,使中小城市和镇甸,都能得到购置方便”。最后,报告从思想上和组织上为“面向工农兵”提供了助力。思想上,要教育广大卫生事业工作者提高认识,“到工农兵中间去”,能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组织上,合理的薪酬制度和城乡交流形式的进修,或可成为有效的促进办法。

    1952年,通过对爱国卫生运动的详细考察,周恩来在“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和“团结中西医”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由此,新中国卫生事业走上了一条富有特色、成绩瞩目的道路。

    新中国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面向工农兵”的人民观,生动体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那就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这也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有效运行、充满活力的根本所在”。会议所展现出的发动群众力量同疾病斗争、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思想,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3月20日 总第3501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