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母亲的麦香馍

作者:王一秀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6-22 星期一

    母亲蒸的麦香馍格外筋道,完全是我童年记忆中的味道,就连我的朋友尝后也说非常好吃。母亲笑着对我朋友说:“叫你母亲来,我教她怎么做,这样你也能每天吃上好吃的麦香馍了。”

    新麦上场,晒干扬净,磨面出粉,母亲就开始做麦香馍了。

    做麦香馍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和面,面要在案板上揉透,直到面剂子紧凑,圆圆的、有弹性了,才算揉到位了。第二道程序是醒面,就是用纱布将揉好的面盖好,在案板上醒发几个小时。等到老面剂子的酵母引子慢慢醒来,面团就逐渐膨胀起来了。做馍时,还要将面团再揉一遍,杀杀性儿。做好的馍像青花瓷饭碗大,在锅中垫纹布包袱,摆上馍,要隔出馍的身量的一半距离,扣上锅盖,再醒发10分钟。馍经过再次醒发,身量増长得很快,点火前看看锅里的馍,已经膨胀得个个相挨了。再大火蒸25分钟,一锅热气腾腾的麦香馍就出锅了。

    新出锅的麦香馍有原来的3倍大。你想想,多有气势!咬一口,松软筋道。或就一片五香疙瘩咸菜片儿,或蘸块红腐乳,不用炒菜,你就能吃上一大个。

    蒸馍前,要留一块面放在盘子里风干,面引子就这样一次次传递下去了。

    居家过日子,除了有一块好面引子,还要有一锅好老汤,日子就更加有滋有味了。

    父亲下班回来买了一块肉,外婆用老汤炖了肉,母亲又蒸了一锅麦香镆,这样的日子简直就是我们兄弟姊妹眼中的盛大节日。看我们狼吞虎咽地吃着肉汤泡馍的样子,父亲也不由得连连感叹“生活好”。

    我考上大学后,都是在学校过中秋节,食堂为了改善伙食,给每人发了两个精粉馍。饭后散步,看到一位同学不时地把手伸进上衣口袋里摸了又摸,我问他:“藏了什么好东西?”他神神秘秘地小声说道:“你试试,你试试。”我插进口袋一试,原来是他舍不得吃的一个精粉馍。他说:“摸一下,多好啊,软软的,光滑有弹力。”我笑着说:“我母亲做的麦香馍比这好吃多了。”

    “五一”假期期间,海外亲戚回来探亲,母亲准备了一桌酒菜,当然也少不了新蒸的一大锅麦香馍。亲戚咬一口麦香馍,便泪水盈眶地回忆道:“当年逃难,是三叔(我爷爷)给了我一袋子馍,我背着馍步行赶路,才顺利到达青岛。”如今,我爷爷已经101岁高龄了,家里已是五世同堂。

    有一年,母亲从县城回来时偶遇一位饿到走不动的大婶,便把自带的馍拿给她吃,又考虑到天黑,还领大婶回家住了一晚,临别时又送给她一袋馍。后来,母亲和大婶成了朋友,大婶还时常说:“大姐的一袋子馍救了我老母亲和孩子的困急,多亏了大姐您啊!”

    现在日子更好了,优良小麦品种大面积推广,高筋面粉、面包专用粉、饺子粉一应俱全,可母亲的麦香馍蒸得更勤了。

    又到了麦收时节,母亲一边和面蒸馍一边说:“这社会好啊,不用挨饿了,吃的好啦,还能挑着吃。全国百姓乐享太平。”我赞成娘的话,并接着娘的话说:“芒种三日见麦茬,有娘蒸的新麦馍,再加上新蒜泥儿,这日子就足了。”娘笑了……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6月15日 总第3538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