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人物纵横

一对年轻伉俪的海外游学

——20世纪30年代,钱钟书与杨绛在英法的学习生涯

作者:张建安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6-24 星期三

    1936年冬,一对年轻夫妇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公园拍了一张合影:高大树木的掩映下,一座长桥如彩虹般跨越河面,桥的倒影与长桥相连,形成一个优美椭圆。他们站在这“椭圆”的右上角,扶栏而立,看不清面容,几乎与背景融为了一体。如果没有照片说明,谁会知道这对年轻的夫妇就是钱钟书和杨绛呢?

游学之始

    1935年,钱钟书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准备到英国牛津大学深造。出国前,他与正在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读书的杨绛结婚了。婚后,杨绛便打算以自费留学的方式深造,跟着钱钟书一起出国。到了英国她才发现,牛津大学的学费要比一般学校的学费昂贵,再加上导师费、房租费、伙食费等等,而钱钟书的公费只够2人的基本开销。如果有意外之需,他们就无法支撑了。

    杨绛曾在《我们仨》一书中写道:“钟书常自叹‘拙手笨脚’。我只知道他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儿那样一把抓。我并不知道其他方面他是怎样的笨,怎样的拙。”“他初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大半个门牙。他是一人出门的,下公共汽车未及站稳,车就开了。他脸朝地摔了一大跤。那时,我们在老金(Mr.King)家做房客。同寓除了我们夫妇,还有住单身房的两位房客,一姓林,一姓曾,都是到牛津访问的医学专家。钟书摔了跤,自己又走回来,用大手绢捂着嘴。手绢上全是鲜血,抖开手绢,落下半枚断牙,满口鲜血。我急得不知怎样能把断牙续上。幸亏同寓都是医生。他们叫我陪钟书赶快找牙医,拔去断牙,然后再镶假牙。”“钟书磕掉门牙是意外事;但这类意外,也该放在预算之中。这样一算,他的公费就没多少能让我借光的了。万一我也有意外之需,我怎么办?”

    就这样,杨绛经过一番考虑,决定放弃自费留学,做一名不用交学费的旁听生,听几门课,到牛津大学图书馆自习。除了读书外,她还尽最大努力做一位贤妻,安排好2人的生活起居,并每天和钱钟书出门“探险”,专挑没去过的地方去游玩一番,随时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这样一来,杨绛在牛津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倒成为一种不折不扣、不求学历的游学。

牛津大学的读书与“探险”

    众所周知,钱钟书与杨绛向来风雨同舟,感情非常融洽。不过,据杨绛回忆,在前往英国的轮船上,他们却为一个法文“bon”的读音而吵过架。杨绛说钱钟书的发音不准并且带着很浓的乡音,钱钟书则不服。说着说着,他们便吵了起来。最后,杨绛请来一位同船的法国人进行公断,这场吵架才方告结束。虽然杨绛赢了,却觉得无趣,很不开心。钱钟书输了,自然也不开心。他们气消后,都觉得争来争去,也改变不了什么,于是说好以后不再吵架。这个小小的插曲,为他们在牛津大学的游学生活定下了基调。

    由于不是正式学生,杨绛虽然旁听了一些课程,但没有任何作业,全部时间都由自己支配,称得上前所未有的自由。她一直有一个文学梦,在苏州上大学时便常常在图书馆里寻寻觅觅,想走入文学殿堂而不得其门;到了牛津大学,文学梦依然强烈。这个时候杨绛有了充裕的时间,牛津大学图书馆内的丰富文学典藏可供其随意阅读,外加钱钟书对该事也是完全支持,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因此,牛津大学图书馆便成为杨绛饱汲文学营养的乐园,其文学、外语水平均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为后来的文学创作与翻译打下了良好基础。

    牛津大学的假期相当多。放假的时候,杨绛还与钱钟书前往牛津市图书馆借阅图书。牛津大学图书馆所藏文学经典,限于18世纪和18世纪之前;牛津市图书馆的藏书则更加丰富,拥有19世纪、20世纪等更多时代的文学经典。在牛津市图书馆借阅图书以半个月为限,而他们往往不到期限就来还书并又借走其他图书。钱钟书和杨绛可以全身心地阅读喜爱的书籍,是一种很大的享受,自然在效率方面也是速度快、效果佳!

    钱钟书向来不爱活动,但和杨绛到英国后,便每天外出“探险”。他们所谓的“探险”,就是到不曾去过的地方散步游玩,发现各种各样的新奇事物,并随时进行猜想、讨论。很多时候,他们会结合书中所读,猜想不同类型的房屋中住着什么样的人,猜想不同衣着打扮的人会是什么身份……一对中国年轻夫妇就这样流连在牛津街头。

    有一次,钱钟书与杨绛到花园路的瑙伦园“探险”,恰巧看到一座三层洋楼贴着招租广告,他们虽然很心仪这栋房子却因为资金问题犹豫不决,就没有找房东咨询。过了几天,当杨绛来询问时,发现招租广告已经撤了下来。她觉得房子可能租出去了,却不死心,一个人大着胆子敲门,见到了房东达蕾,她们交谈甚欢。第二天,杨绛带着钱钟书与达蕾谈好了租房事宜。这栋房子地段好,离学校、图书馆都近,过一条街就是牛津大学公园,为夫妻俩的生活、学习、“探险”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牛津大学是世界名校,在该校上学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可杨绛并不是正规生,每每看到身穿学生装的人,心里不免自卑。虽然她可以进入教室听课,但只能与几位修女一起坐在教室侧面的旁听席上,自卑感更是时常侵袭。钱钟书对此却不以为然,认为杨绛身在福中不知福。他把自己的必修课程给杨绛看,令其庆幸不在学校管辖之下是多么的自由。有一次,钱钟书和同学司徒亚向杨绛诉苦,说:“这课本真是岂有此理!”原来,令他们烦恼的正是一门叫“订书学”的课程。该门课是教学生如何折叠纸张,钱钟书和司徒亚却笨手笨脚,无论如何都折叠不好,最后归结到课本有问题。杨绛看过课本后,马上指出问题所在,帮助他们解决了问题。钱钟书与司徒亚觉得杨绛了不起,便又让她一起跟着学习比较难的古文书学。

    钱钟书向来按自己的兴趣读书,对浪费时间读那些不必要的功课非常抵触,因此对杨绛在牛津大学的游学,是发自内心地羡慕。他通过牛津大学的论文答辩后,如获重赦。钱钟书与杨绛到法国的巴黎大学注册入学后,他便再也不愿意为学位赔掉许多时间了,而是毫不犹豫地加入到不计功名的“游学队伍”中。

巴黎大学的自由学习

    1936年夏季,钱钟书和杨绛到法国巴黎小住。恰巧他们有几位同学正在巴黎大学读书,交谈中有人提出:如果想在巴黎大学攻读学位,不妨趁早注册入学。于是,杨绛便委托清华大学的同学盛澄华为他们代办注册入学手续。1937年5月,钱钟书和杨绛的女儿钱瑗出生。他们等钱瑗过完百天,就搬到了位于巴黎近郊的公寓。

    按原计划,钱钟书和杨绛均要在巴黎大学攻读新的学位。由于杨绛要花大部分时间照看孩子,就改变了主意。而钱钟书则不愿再读一些没有意义的书,放弃攻读博士学位。虽然他们在巴黎大学交费入学,但只按自己定的课程读书。对此,杨绛的评价是:“巴黎大学的学生很自由。”

    在巴黎大学游学的时光,钱钟书无疑是非常享受的。爱书如命的他肆意地徜徉在书海中,无拘无束地汲取所需要的各种营养。钱钟书和杨绛的读书习惯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钱瑗。钱瑗见父母总是看书,就来抢他们的书籍。虽然钱瑗看不懂,却学着他们的样子一边看,一边在书上涂鸦。

    初到巴黎时,钱钟书的法文水平比不上杨绛。他们同读法国著名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撰写的《包法利夫人》,钱钟书遇到的生字要比杨绛多。而回国前,钱钟书的法文水平却远远超过了杨绛。

    1938年,当钱钟书和杨绛带着钱瑗乘法国邮轮回国时,均已是饱学之士。后来,钱钟书不仅成为著名学者,还成为一位作家,创作出长篇小说《围城》;杨绛不仅成为著名作家,还成为翻译家,翻译出《唐吉坷德》等名著。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6月19日 总第3540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