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重访花台

作者:曾昭凯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7-21 星期二

    前不久的一个周末,闲来无事,与朋友相约驾车去花台,看看变化,再看望居住在那里的一位老朋友。

    花台,曾经是一个行政村建制,隶属于重庆市原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平溪乡。后来,随着行政区划调整,平溪乡并入金溪镇,花台村也并入了三坳村。

    车行过岔河,原来金溪镇通往平溪的唯一一条砂石路变成了多条分叉的水泥路面,凭着记忆,朝着靠左的一条蜿蜒的村道上行,汽车越往前行,记忆越加深刻……

    1994年初冬,年近而立之年的我是黔江县委党校教育科副科长、讲师,受组织安排到平溪乡花台村从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任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队队长。眼前的这条路,我不知道往返过多少次,还曾经在高低起伏泥泞的田埂上摔过几跤。

    当年的平溪,除了一条从金溪镇通往乡政府的9公里的砂石路外,全乡6个行政村再无一条可通行车辆的硬化道。虽然有通乡公路,但平溪不通客车,到平溪乡除了自带车辆外,就得靠步行,或等待每个月固定的金溪镇赶集日,搭乘运货的汽车。通常情况下,货车上会载有十六七人再加上一定数量的货物往返这9公里的通乡道路。而若想要到村里,唯一的方式就是靠脚力。

    那时,除了乡政府所在的桃坪村能通电外,其余的行政村都不能通电。由于电力不稳定,即使是乡政府,也经常处于停电的状态。

    花台村是离乡政府最远的村。站在乡政府大门口,远远地就能眺望花台的全貌,但是,要到花台村,并且跑遍全村的7个村民小组,当天想再返回乡政府是不可能了。

    回想起当时步行进村,必须过高坎子、翻三坳垭口到二坳垭口进村,再强的腿力没有两个半小时也是走不到的,若是要再上冉家盖、雷家山、锅厂沟等地方,非一般体力能吃得消。

    进村开展工作,夏天还好办,可抄近路,顺着蜿蜒的河道上行,遇到只能容纳一人通行的河道最窄处时,就要涉水前行。冬天就只能走崎岖的山路了,即使是数九寒冬,气喘吁吁地走进村子,也早已衣襟湿透。翻过二坳垭口进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到最近的一户人家,也就是乡治安员姚兴福的家里,脱下湿衣服放在灶前烘烤。

    如今,20多年过去了,我再次踏上了前往花台的道路。所不同的是,由于实现了村村通,步行变成了车行。

    翻过二坳垭口,顺着较为宽敞的硬化水泥路面蜿蜒下行,一幢幢崭新的农房映入眼帘。几十幢三四层楼房取代了我记忆中的那一片平整的农田,同行的朋友说,这里是高山移民安置点。汽车继续前行,我惊讶于眼前的变化。变了,变了,变化太大了。我梦中常常思念的村庄,此时已换了新颜。所幸,当年我千方筹措援助修建的水泥便桥还在。

    到了老朋友姚若孝的家里,他早早备好热茶在宽敞的客厅里迎接着我,他的大女儿是村里的干部,也不停地热情招呼着,述说着近年来村里的大变化。当年和老朋友同床话未来的那个孤零小屋,早也变成了掩映居民点中的一栋4层大楼房了。

    老朋友高兴地告诉我,门前的这条道一直通到了雷家山,冉家盖、芊担坪等地方的群众早已移民安置了,辣椒、花生等种植已形成规模,村里的劳动力在镇上还可以进厂就近务工,目前全村已整体脱贫。这一切,全靠共产党的好政策,相信百姓的日子会过得越来越好。

    花台,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想象不到你已经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我惊喜于你的“成长”,也惊喜于你还留着我的情怀!衷心祝愿明天你会更美好!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7月20日 总第3553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李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