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与渡江战役

作者:周振凡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7-23 星期四

    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开始进行渡江战役,所以渡江战役也叫京沪杭战役。“京”指的是南京,是当时蒋介石反动政权的首都;“沪”是上海,“杭”是杭州。

    淮海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南线主力基本被消灭,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的胜利指日可待,“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已成为解放区军民的强烈呼声和响亮口号。

1949年3月31日,渡江战役总前委书记邓小平主持起草的
《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部分)。 中央档案馆藏

    1949年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毛泽东起草的《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的决议,决定“几个大的野战军必须休整至少两个月,完成渡江南进的诸项准备工作。然后,有步骤地稳健地向南方进军。”

    2月5日,根据中央军委的指令,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为了加强渡江作战的统一领导,11日,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同志在淮海战役期间组成的总前委,在渡江作战中“照旧行使领导军事及作战的职权,华东局和总前委均直属中央”。

    总前委根据中央军委意图和敌人的江防部署,对我军实施渡江作战的有利条件和各种困难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渡江作战是我军的一个新课题,广大指战员多属北方籍,不习水性,存在种种顾虑;领导干部缺乏组织指挥大兵团强渡江河的经验,在无现代化渡河器材的条件下,要突破敌陆海空军组成的长江防线,将会遇到很大困难。但是,在我军渡江正面担任防御的汤恩伯集团战斗力差,缺少骨干力量;长江在5月桃汛之前水流比较平稳,利于我军航渡;南京以西江面较窄,敌防御薄弱,更利于我军组织渡江;芜湖至江阴段,江身逐步向北突出,沪宁芜铁路与江平行,利于我军对敌实施钳形突击和渡江后迅速控制铁路,限制敌机动,并达成对宁、芜、镇地区之敌的合围和分割。这些都是我军夺取渡江作战胜利的有利条件。

    3月5日至13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举行。其间,毛泽东与邓小平、陈毅等讨论了渡江作战有关事宜。8日,邓小平、陈毅在西柏坡致电刘伯承、粟裕等,告之中央军委已确定渡江作战必须于4月10日左右发起;并指出:为保障渡江作战,我各部的军事准备和部署,力求精细周密,不断告诫干部防止骄傲疏忽。在部队开进期间,集中力量进行有关渡江作战的战术和技术的训练。

    3月31日,渡江战役总前委书记邓小平主持起草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并以总前委名义报告中央军委并告刘伯承、李达、张际春。

    首先,《纲要》判断了蒋军兵力有关情况,指明了渡江目的,提出:“甲、蒋军集结于上海至安庆段之兵力,计有二十四个军七十二个师,共约四十四万人左右。其中直接担任江防者,计十八个军四十九个师……乙、我第二、第三两野战军全部,以歼灭上述全部或大部蒋军,占领苏南、皖南及浙江全省,夺取京、沪、杭,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为目的,决于四月十五日十八时,以全线渡江作战,开始进行本战役。”

    其次,《纲要》提出战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达成渡江任务,并依据下一阶段之要求,实行战役的展开;第二阶段,达成割裂和包围敌人之任务,并确实控制浙赣线一段,断敌退路;第三阶段,分别歼灭包围之敌,完成全战役。

    再次,《纲要》对我军渡江成功后敌可能采取的行动作了如下几种估计:(一)收缩兵力于芜湖、南京、无锡、上海、杭州等城市,阻绝我东、中集团会合,尔后利用浙赣铁路机动兵力,或在南京、上海间,或在宁沪杭三角地区,或在浙赣路沿线与我决战。(二)放弃沿江一线阵地,退守浙赣路和上海、杭州沿海地带进行顽抗,或作有秩序的撤退。(三)在退路被我切断,无法撤退时,分别固守南京、上海、杭州等要点。《纲要》指出:“只要我军渡江成功,无论敌人采取何种处置,战局的发展均将发生于我有利之变化,并有可能演成敌人全部混乱的局面。”同时强调,战役成功的关键,是中、东两集团的迅速会合,“此着成功,既可使东线兵团不致孤立,使东线主力作战有必胜之把握,又可做到打乱敌人作战体系,达成割裂包围敌人之目的”。但估计东集团在渡江后可能遇到严重的战斗,因此随后又决定中集团较东、西两集团提前一天渡江,以便能有力地支援东集团作战。

    最后,《纲要》提出了渡江作战的部署,规定了渡江地段及展开方向。《纲要》还具体明确了二野、三野各兵团的作战方向、任务及指挥联络等。

    4月3日,毛泽东亲笔为中央军委代拟给渡江战役总前委的复电,内容是:“总前委:卯东电悉。同意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8日,刘伯承等致电中央军委:我们接到总前委《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后,即按照其精神及当前情况,确定第二野战军渡江作战基本部署。与此同时,第三野战军也下达了京沪杭战役作战命令。

    但是,为了促成国共和谈,毛泽东从4月2日至11日,分别致电总前委邓小平、陈毅,第二野战军领导人刘伯承、张际春、李达,第三野战军领导人粟裕、张震,告诉他们:“依谈判情况,我军须决定推迟一星期渡江,即由十五日渡江推迟至二十二日渡江。”

    4月18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关于渡江作战的部署问题致总前委的电,指出:完全同意总前委的整个部署,即二野、三野各兵团于20日开始攻击,22日实行总攻,一气打到底,完成渡江任务以后,再考虑略作停顿,采取第二步行动。同时指出:“此次我百万大军渡江南进,关系全局胜利极大。希望我二野、三野全军将士,同心同德,在总前委及二野、三野两前委领导下完成伟大任务。”

    4月20日,南京政府断然拒绝接受《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当晚,由我第三野战军第七、第九兵团组成的中突击集团,率先在安徽枞阳至裕溪口段突破敌人长江防线。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联名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与完整。”根据毛泽东和朱德发出的《命令》,由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统一指挥的第二、第三野战军,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战线上,乘风破浪,分三路强渡长江。国民党长期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瓦解。23日,我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

    渡江战役的胜利,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南进,追击残敌,解放南方各省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6月12日 总第3537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