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三份“党员干部鉴定表”

作者:薛云彪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7-27 星期一

    山西省霍州市档案馆有一个百余平方米的爱国主义教育展厅,该展厅被一片柔和的灯光充盈着,灯光下,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档案资料讲述着历史,叙说着变迁。

    展厅还展出了许多实物档案,比如,土地革命时期的地契,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刀、红缨枪、米袋、手榴弹,解放战争时期的驳壳枪、军事地图等,此时,它们也沉浸在这柔和的光辉里,凝重而平和。

    参观过程中,展厅简朴的展柜里平铺着的3份“党员干部鉴定表”吸引了我的注意。

    3张纸并排铺放在展柜红色的平绒布底垫上,一枚精致的标签上写着“1949年党员干部鉴定表”。黄褐色的纸张,边角略有些破损,内容是略粗的、用毛笔填写的党委对该同志的鉴定。其中一张是这样写的:“还有些经验,不聪明,没前途”。另外两张是针对两个女干部的,上面分别写着“该同志学习不够好,工作经验没有,没有培养前途,有小孩气”“该同志有些小孩气,不活泼,不学习,不发言,没有工作能力。”

    这两个女干部,年龄都是19岁。我仔细看了看这3份党员干部鉴定表中所有需要填写的内容,包括文化程度、籍贯、健康状况、家庭成员、社会关系、工作简历、立功情况、个人自我检讨、小组鉴定等,这些和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填表情况差不多。不同的是,鉴定表中有一栏是“被捕情况及过程”。这几个字一下子把我的思绪拉到了战争年代。

    霍州位于三晋之中南,东镇太岳,西带汾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国人起义后,周厉王逃于斯、殁于斯;隋末,李世民和宋老生于此恶战。1928年1月,中共山西临时省委在霍州北顶垣的玉皇庙秘密召开了扩大会议,1938年红军东征来过本地,霍州曾被日军侵占8年,另外,霍州还经历了两次解放,第一次是1946年的8月23日,第二次是1947年4月24日。

    在那个枪林弹雨的年代,拉锯式的斗争对共产党的干部绝对是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峥嵘岁月,生死攸关,使得党对自己党员的要求必须严格。

    有关资料显示,1941年,霍县县委对基层党组织进行全面审查整顿,涉及10名农村干部、12个机关支部、32个独立小组、153名党员。整顿结束,共批评处理了党员2人、支部干部4人,撤换了4名党支部干部……这些数字,是霍州党史工作者研究得出的。而眼前这3张鉴定表的时间是1949年,那时霍州已解放,显然,大的环境要比此前好得多了,但是,在这3张表里,我还是读到了很多很多。

    我记住了那几句几乎是口语的评价,并曾经在下乡的时候,试图探寻过表中的当事人,最终无功而返,随后便放弃了寻找。其实,当事人是谁已不重要,关键是那两行评语,虽然寥寥几句,却言简意赅、震撼人心。

    这是一个共产党基层组织对自己的党员的鉴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勇于担当的精神。

    我敬佩党组织的担当,你看,鉴定表里的那些评语,没有先表扬、先说好听的话的套路,而是一针见血,用谁都能读得懂的语言,直面自己同志的不足,这是一个基层党组织对整个政党的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负责。正是这些千千万万的负责者,组成了这支无往不胜的队伍,真正称得上是国家和民族坚强的堡垒。

    历史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波涛汹涌的革命大潮中,唯高擎信仰之灯、奋力跋涉者,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一个革命的政党,有其正道直行的规矩,容不得背叛,也不允许散漫,其最基层的组织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个成员,进行实事求是的监督、剖析,使之保持血液纯洁,肌体康健。

    回首望去,展柜里那3份“党员干部鉴定表”静静地躺在柔和的光芒中,看似弱不禁风,却力拔千钧,每个字的分量都很重,都给人以深刻启迪,如同大厦的基石,稳重、牢靠。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7月23日 总第3554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李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