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人物纵横

大江含悲悼英魂

——记新四军苏浙军区第四纵队政委韦一平烈士

作者:吴锡刚

来源:中国档案资讯网

2020-08-04 星期二

    韦一平(1906年-1945年10月15日),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北伐战争、广州起义、海陆丰起义和百色起义。抗日战争初期,先后在新四军驻吉安通讯处、南昌办事处担任领导工作。1939年10月以后,历任中共苏北特委书记、新四军18旅政委等职务,先后参加郭村战斗、黄桥战役、天目山自卫反击战,为创建苏中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10月15日夜,时任新四军苏浙军区第四纵队政委的韦一平,率部在苏南武进县荫沙至泰兴县天星港横渡长江时,遇到重大沉船事故而壮烈牺牲。

1940年,韦一平和他的夫人施月琴。

参加革命后仅返家探视一次

    1906年,韦一平出生于广西天河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他年轻时经常打柴挑到30公里外的宜山县城去卖,卖完柴再到县城一家书店阅读报刊,因此结识了书店一位思想进步的秦姓职员。在秦某的帮助和启发下,韦一平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

1943年7月,韦一平在新四军18旅旅直党员大会纪念册上的题词。

    1923年秋,韦一平邀韦明秀等3位同村好友前往宜山县城找到秦某,打算外出干一番事业。秦某说:“大丈夫要干就干惊天动地的大事,去了不要老想着回来!”听了这番话,他们中两个人打了退堂鼓,韦一平与韦明秀毅然随秦某到广东三水寻求革命道路,投身风起云涌的农民运动。

    1924年5月,韦一平在三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立志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为了不连累妻子,他写信回家劝她改嫁。

    据韦一平的弟弟韦瑞珠回忆:1930年11月中旬,韦一平随红7军北上路过家乡附近时曾请假回家,那是他参加革命后唯一一次回家探视。当晚8时,韦一平从后门进家,他与母亲相见后,半天谁也说不出话来,随后他母亲擦干脸上的泪水,露出了喜悦的笑容。韦一平小声地说:“这次我有事,路过家门,顺便进家拜见母亲一面,但不能久留,我此次离家,也许又是十年八载,家里生活困难,可把一些田地卖掉,弟弟要坚持上学读书,我不能在家照顾你们了,请母亲原谅。”第二天清晨5时韦一平就走了。临走前,他给了母亲5块光洋,给了弟弟一支“地球”牌自来水笔和一副肩章,并嘱咐韦瑞珠:“你要好好读书,照顾好母亲!”

    韦一平在革命生涯中身经百战,多次受伤。他对党忠诚,严守纪律,面对组织频繁调动工作,身有伤残的他毫无怨言。据他的工作“搭档”惠浴宇回忆:自1937年底之后7年间,韦一平的工作调动了8次,连他的警卫员都说:“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要走!”可每次调令一到,无论是升是降,是军是政,是前线还是后方,他立即乐呵呵地走马上任,有时还喜滋滋地唱着广西小调:“生有娱乐开心之处,死后无须葬身之地。”1940年,韦一平与施月琴结婚。据施月琴在1983年6月接受采访时说,战争年代,韦一平经常被调动工作岗位,两人婚后5年,真正在一起生活仅一两个月时间,而且都是断断续续或偶尔相见。

    韦一平身为地、旅一级主要领导,从不摆官架子,对干部、群众关怀备至。他交代秘书,若有人找他,只要弄清来历和要处理的问题,随时都可以让人来谈。他不喜欢人家称他“书记”“政委”,最爱听人家叫他“老韦”。对警卫员,他像对弟弟般疼爱,教他们学文化,夜里还起来替他们盖被子。

“对开辟苏中根据地是立了功勋的”

    1939年10月,韦一平担任中共苏北特委书记,惠浴宇任副书记。苏北特委把培养干部作为重点工作,连续举办党训班,每期两个多月,特委领导亲自授课。学员们学习结束后分配到各个岗位工作,成为开辟和发展根据地的骨干力量。

    1941年3月,苏中区党委成立,韦一平任苏中第三地委书记兼第三军分区政委。在日伪军对第三军分区频繁“扫荡”的情况下,第三地委放手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在斗争中发展党员,不断壮大党组织,建立工、农、妇女等群众组织;加强民兵建设,壮大人民力量,配合军分区主力部队有力地打击敌人,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度过了1941年和1942年的困难时期。

    1942年12月,韦一平调任苏中第一地委书记兼第一军分区政委和新四军18旅政委。他紧紧抓住整风学习、武装斗争、政权建设和发展生产四个环节,推动第一军分区工作全面开展。1943年底,苏中一分区游击根据地发展到26个区、420个乡,分别比前一年增长了31%和83%;自卫队员发展到10万人,民兵发展到2.3万人,分别比前一年增长了90%和93%。

    韦一平凡事从实际出发,遇大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苏中第一地委工作期间,有一次盛传日军集中3个师团准备对苏区进行大“扫荡”,各地委、分区根据苏中区党委的部署,采取了精简干部等措施,但韦一平鉴于一分区是新开辟区,缺乏干部,经与其他领导干部反复分析形势、商讨对策后,决定不但不精简干部,相反还将其他地区精简后路过的一些干部留下来,充实了本地区的干部队伍,这对一分区根据地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1944年3月初,韦一平、刘先胜率新四军18旅参加新四军1师副师长叶飞指挥的车桥战役。战斗历时一天两夜,歼灭日军465名、伪军483名,击毙日军指挥官三泽大佐,收复车桥、曹甸、泾口、周庄等10余处据点,解放了淮安、宝应以东地区。这是抗战以来华中新四军歼灭日军人数最多的一仗,也是华中地区局部反攻的起点。

    开国上将叶飞在他的回忆录中,高度评价韦一平,说他“对开辟苏中根据地是立了功勋的”。

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

    1945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位于长江以南的新四军分批向江北转移。15日晚,时任苏浙军区第四纵队政委的韦一平,在完成掩护兄弟部队渡江任务后,率第四纵队一部和地方干部乘“中安”号轮船最后北撤。当轮船行至泰兴天星桥西南江面时,由于风大浪急,加之承载过重,船底漏水,出现严重险情。此刻警卫员焦急万分,连忙找来救生器材,催韦一平立即离船。韦一平心里想的却是如何使数百名指战员脱险,全然不顾个人安危,厉声对警卫员说:“你快走,不要管我。”话音刚落,韦一平便将警卫员连人带木板推入江中,他自己仍守在舱口继续指挥人员外撤。不料,轮船突然倾覆,韦一平与船上800余名指战员、地方干部不幸罹难。

    “中安”号轮船沉船事故的幸存者叶春荣,当年只有16岁,他看到轮船遇险时韦一平是如何临危不惧、沉着指挥的。在事后的漫长岁月里,每当他读到有关沉船事故的历史文献,或是回忆起这段往事时,心情总是十分悲痛,禁不住流下热泪。

    韦一平登船前,曾与惠浴宇(在韦一平渡江前随苏浙军区副司令员叶飞乘船过江)在一起喝酒谈笑。事故发生后,叶飞、惠浴宇等人赶到江边寻找救援办法。在确认韦一平遇难后,叶飞痛哭流涕,惠浴宇放声大哭。40年后,惠浴宇在《大江英魂——记韦一平同志》中充满敬意地写下,“如韦一平者,曾千百次地为人民出生入死,当他最后断然把生的希望送给他的警卫员时,我敢说:他的生命达到了最壮丽最辉煌的顶点,他使人的价值和尊严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和升华”。

    韦一平牺牲时,年仅39岁。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践行了他于1943年7月在新四军18旅旅直党员大会纪念册上所题写的“我们的位置在群众前面”的人生誓言。

    文中所示档案为江苏省扬州市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7月31日 总第3558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李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