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诞生于鲁西北抗日烽火中的《抗战日报》

作者:滕李娜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8-13 星期四

    创刊于1938年5月1日的《抗战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敌后的第一份铅印日报,它作为鲁西北抗战的真实历史记录,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鼓舞和发动了广大群众,掀起了当地的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对创建鲁西北抗日根据地起到重要作用,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当时全国抗日形势及鲁西北斗争情况提供了重要依据。

    华北敌后第一份铅印日报

    1937年9月至10月,日寇沿津浦、平汉两线继续南犯,国民党军队纷纷南退,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山东岌岌可危。中共鲁西北特委组织力量,发动当地群众,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这时,中共鲁西北地方党组织的中心任务就是争取和团结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范筑先共同抗日,以扭转因国民党军队南撤而引起的混乱局面,在鲁西北进一步开展抗日斗争。在中共鲁西北特委的积极争取下,范筑先决定与中国共产党一起坚持抗战,并于11月19日在博平向蒋介石发出通电,表示誓留黄河北岸御侮抗日。在这种形势下,中共鲁西北特委开始向各县增派政治干部,在第六区保安司令部建立政训处(后改为政治部),加强对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建立抗日民主政权,鲁西北的抗日形势得到蓬勃发展。

    1938年4月,中共鲁西北特委为了更好地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决定把原来油印的《抗战日报》改为公开发行的铅印报纸,以便向第六区军民宣传中国共产党关于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团结抗日的主张,增强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5月1日,《抗战日报》铅印版正式创刊。

1938年10月22日的《抗战日报》上报道的范筑先(上图)赴抗战前线视察的新闻(下图)。

 
 
 
    当时,中共鲁西北特委任命申仲铭为报社社长、齐燕铭为总编辑。参加筹备工作的还有在1937年12月创刊的《抗战日报》油印版工作过的李士钊和由第六区保安司令部政治部选派的办过报纸的吴弢等人,以及由武汉来的莫循等人。编辑部的同志既是编辑又是记者。例如,李士钊曾以随军记者的身份参加了濮县战役,写下《濮县石墓头的伏袭》;吴弢随范筑先去威县(今河北邢台下辖县)与徐向前会晤时,写了《徐向前将军印象记》;其他同志有的一边编报,一边创作一些文艺作品。尽管困难很多,但大家都因参与这份工作而感到光荣,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

    《抗战日报》分为四个版:一版为国内要闻版,主要刊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的有关全国抗战形势和各战场情况的新闻;二版为本地区新闻版,编辑是李士钊,报道聊城各机关、团体以及各县的抗日活动;三版为文艺副刊版和专刊版,副刊的名称是《鲁西北》,专刊有《自修学校》《军事周刊》《妇女园地》等;四版为国际新闻版,主要刊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的电讯、社论和专论。《抗战日报》的承办单位是聊城新华印刷局,每天印4000份,通过不同渠道发到第六区和大后方。

    “伟大斗争的最实在的记录”

    《抗战日报》从创刊开始,就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关于团结一切力量坚持抗战的主张,及时将我方取得的胜利传播出去,同时不断揭露日寇四处烧杀抢掠的罪行。在创刊1年多的时间里,《抗战日报》的副刊和专刊,针对当时日寇铁蹄践踏鲁西北的境况,发表了不少评论,鼓舞了军民的抗战斗志,如其副刊《鲁西北》上发表的《保护民众救亡团体》《要求彻底实行抗战建国纲领》等杂文,以及一些具有战斗性的短篇小说、散文、诗歌等。《抗战日报》被当时知名报刊《新闻记者》月刊评价为“我们伟大斗争的最实在的记录”。

    李士钊捐赠的《抗战日报》1938年10月份合订本复印件

    为了通过《抗战日报》广泛地指导当地的抗战活动,1938年5月13日,报社在聊城成立了冀鲁青年记者服务团,先后在鲁西北20多个县建立了青年记者服务团支部,10月底在冀南成立了青年记者服务团分团。青年记者服务团的普遍建立,既保证了《抗战日报》稿件的供应,又团结了大批青年知识分子。1938年7月,美国驻华使馆助理海军武官卡尔逊将军从延安出发到聊城,刘白羽、欧阳山尊等人奉毛泽东的指示,以延安文艺工作组的名义一路陪同。范筑先热情款待了来自延安的朋友。齐燕铭把《抗战日报》的合订本送给卡尔逊、刘白羽、欧阳山尊各1套,请他们带回延安。欧阳山尊认为,《抗战日报》是华北敌后第一份铅印日报。

    11月11日,日军由济南、德州、禹城分三路进攻鲁西北,中心目标是聊城:一路是日军第114师团秋山旅团千叶联队从东阿渡过黄河进攻聊城;一路是从禹城经高唐向聊城进犯;一路是从大名金滩镇过卫河扑向聊城。14日上午9时,日军先头部队平田大队有步、炮兵300余人,汽车、坦克10余辆,在2架飞机的配合下,逼近聊城近郊。聊城各机关、团体纷纷撤出,范筑先率一部分军队守城,同时让他的参谋长王金祥出城调动部队配合,但王金祥拥兵不救,范筑先率部与敌人血战,终因寡不敌众,聊城于15日沦陷。在这次聊城保卫战中,范筑先和中共党员张郁光、姚第鸿,城防副司令郑佐衡以及守城将士700余人壮烈殉国。整个鲁西北抗战形势因此发生重大变化。

    11月15日,齐燕铭和李士钊以及抗战日报社一部分同志到达莘县县城,县长吕世隆(中共党员)表示要提供一切条件,支持《抗战日报》在莘县继续出版。不料,吕世隆随后遭到莘县地方顽固势力杀害。齐燕铭也险些遇难,脱险后同李士钊等一起到冠县,并找到从聊城直接到冠县的莫循,按照中共鲁西北特委的指示,出了2份油印的《抗战日报》号外。其中一份公布了《告全区人民书》,颂扬了民族英雄、抗日将领范筑先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精神,他与中共鲁西北地方党组织真诚合作,带领人民群众在广袤的鲁西北大地上同日本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进行了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名垂千秋的壮丽诗篇,并号召军民继承范筑先将军的遗志,坚持团结抗战,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另一份报道了“莘县事件”,揭露了顽固势力杀害吕世隆的罪行,指出他们做了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血债一定要用血来还。此后,《抗战日报》停刊,该报共出版210余期。

    1988年10月,李士钊将《抗战日报》1938年10月份合订本复印件(共128页、120个版)捐赠聊城市档案馆(即今聊城市东昌府区档案馆)。

    文中所示档案资料为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8月7日 总第3561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