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我们要英勇的战斗,创造中国的新生命”

——一首鼓舞抗日士气的《铁路工人歌》

作者:孙骊君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9-07 星期一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了九一八事变。随后,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侵犯华北,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全境沦陷。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掀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日救亡运动。一批音乐家、作曲家以抗日歌曲的形式来表达爱国主义情怀,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也应运而生。该运动在1935年形成热潮,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达到高潮。《铁路工人歌》便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创作出来的,曲调雄壮严肃,歌词铿锵有力,传唱于钢铁动脉之间,鼓舞了铁路工人协助抗战的士气。

《铁路工人歌》词曲

音乐家创作战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聂耳、吕骥等创作了一系列反映日寇侵略东北的歌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为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当时,作曲家黄自创作的合唱歌曲《抗敌歌》《旗正飘飘》等,更是表达了人民要求团结御侮、救亡图存的呼声,从城镇到农村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九一八》以简洁的四句歌词,“九一八,血痕尚未干;东三省,山河尚未还!海可枯,石可烂,国耻一日未雪,国民责任未完!”表达了人们国破家亡的悲愤情绪。

    1935年12月9日,北平(今北京)数千学生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一二·九”运动不仅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还掀起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热潮。音乐家在此运动中汇聚,并创作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歌曲来鼓舞士气、团结民心。1936年秋,在东北军中开展抗日宣传工作的作曲家张寒晖,目睹了将士们有家不能回、有仇不能报的彷徨景象。他结合北方民间的哭丧声调,创作了著名抗战歌曲《松花江上》。歌曲以“森林煤矿”“大豆高粱”“同胞”“衰老的爹娘”开篇,表现了将士们内心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歌曲中间部分控诉了日本侵略者在东北犯下的滔天罪行,描述了东北民众流浪漂泊的惨境。歌曲结尾发出“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的悲壮呐喊,将全曲推向高潮。《松花江上》是一首充满离思、国难的歌曲。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也达到高潮。全面抗战激发起更多音乐家的热情,促使他们源源不断地创作出形式多样、民族风格鲜明的爱国歌曲,《大刀进行曲》《保卫大上海》《上前线》等,不仅歌词及曲调朗朗上口,而且广泛传播于民众之间。这些爱国歌曲强有力地揭露和鞭笞日寇的罪恶暴行,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团结起全国人民共同抵抗日寇侵犯,起到了唤醒民众、宣传抗日的作用。此时,一首首或激昂,或悲壮,或奋进的爱国歌曲唱响在街头巷尾,激起了全民族同仇敌忾,一致御侮的斗志。

    这一时期,不仅音乐家创作出众多脍炙人口的爱国歌曲,就连音乐爱好者们也写出了不少好作品。其中,鼓舞人民抗日救亡斗争的歌曲有《中华民族不会亡》《救亡进行曲》《打回老家去》《保卫国土》等。反映工农群众苦难生活和走向革命的歌曲有《码头工人歌》《大路歌》《开路先锋》《新女性》《摇船歌》《车夫曲》《拉犁歌》《搬夫曲》等。还有为电影、戏剧谱写的歌曲,如《渔光曲》《铁蹄下的歌女》《春天里》《夜半歌声》等,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底层人们的苦难遭遇。这些歌曲的音乐语言通俗生动,风格明快有力,结构短小精悍,常采用劳动歌曲和抒情歌曲形式。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创作出的爱国歌曲之所以能够得到中华儿女的认同,正是这些歌曲所反映的内容具有爱国热情,是为苦难的中华儿女而歌。

    贺绿汀激情谱曲

    1938年10月,湖北武汉失守,粤汉铁路工人无比痛心。他们手中没有枪,空有一腔保卫家园的热血,却无法将铁锤、铁锄砸到仇敌身上,只能眼望着日寇一步步迫近自己守望的中南交通大动脉。

    粤汉铁路的工人代表为稳定全员情绪,保证战时军用与民用运输,便想到利用爱国歌曲来鼓舞士气。他们发现写给工人的歌曲有很多,如《码头工人歌》《车夫曲》《搬夫曲》等,却没有一首适合铁路工人的。为此,粤汉铁路向国民政府中央社会部递交了一份呈文:“查抗战以来,歌咏极为普及,其效力亦甚显著……而适于铁路职工之歌曲尤为缺乏……切于本身职业之歌曲,必能发扬民族精神,鼓励服务兴趣,加强生产能力,增进运输效力……”

 1938年12月,国民政府中央社会部社会运动处文化事业科

对《铁路工人歌》歌词的修改意见。

    一周后,呈文抵达重庆,国民政府中央社会部将此事交给社会运动处下属的文化事业科具体办理。首先,文化事业科科长吴云峰组织全科人员献言献策,将歌词一字一句创作出来。随后,一个重要的问题摆在众人眼前。爱国歌曲既要有利于民众传唱的旋律,又要有激人奋进的气韵,在重庆有哪位音乐家可以来完成谱曲呢?此时,一个好消息传到吴云峰的耳中,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正在重庆的育才学校任职音乐教师。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贺绿汀积极参加了上海文艺界抗日救亡演剧队,奔赴河南郑州、陕西西安等地演出,宣传抗日。巡演过程中,他利用休息时间创作了《游击队歌》,演出后获得强烈反响。自此,贺绿汀将音符化为一颗颗射向敌人的子弹。他创作的歌曲充满战斗热情,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

    当武汉保卫战打响时,贺绿汀随中国电影制片厂溯江而上来到重庆。文化事业科立刻派人拜访他。贺绿汀得知他们的来意后,欣然接受了委托。在短短一个月内,他就创作出了F调、四分之四拍、进行曲风格的《铁路工人歌》。贺绿汀在看到该曲的歌词后,又与文化事业科的人员协商,称:“歌词第一段尚妥”,第二段歌词仍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并提出将“试问我中华民族黄帝子孙”改为“中华民族子孙何能忍”等4处修改建议。最终,文化事业科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个别字的修改。

    1938年12月10日,国民政府中央社会部将《铁路工人歌》词曲分别发给国民政府交通部等部门。没过多久,在一条条纵横的铁轨上响起了铁路工人们的歌声:“汽笛鸣鸣震长空,国家动脉,大地交通,运转力量无穷。蜿蜒驰骋原野中,迢迢万里往来行驶急如风。不停地努力工作,来完成全国交通网,不怕它建国大业困难重重。我们是钢铁的队伍,征服自然的真英雄。万恶暴寇来侵凌,连天烽火,遍地血腥,东西南北不分。人为刀俎我牺牲,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何能忍。决不让兽兵蹂躏,决不让敌骑纵横,愿同胞一致奋起扫荡倭氛。我们要英勇的战斗,创造中国的新生命。”

    文中所示档案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9月4日 总第3573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