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秋虫鸣啾啾

作者:黎 洁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9-27 星期日

    秋夜,月色如霜,凉意袭人,几声虫鸣,透进窗来。仔细倾听,那声响、那音色、那节奏,与夏天的虫鸣声迥异。

    顺着乡间的小路,你听,这儿是“唧唧吱、唧唧吱”,那儿是“唧唧吱、唧唧吱”,让人辨不清来自哪个方向,一会儿东,一会儿西,时断时续,时高时低,时快时慢。其声细微袅袅,偶尔带颤,似山泉潺潺细流之声,又像水纹缕缕颤动妙音,交替起伏,在这秋夜里尽情鸣唱。在这如水秋夜的清凉中,虫鸣仿佛滤去了世界的喧嚣,让我的心也渐渐变得宁静透明起来。

    蟋蟀,俗名蛐蛐,它同油葫芦、蝈蝈号称中国三大鸣虫。韩愈曾说:“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古人以自然的现象提醒时序,虫鸣是秋夜最生动的音符,抑扬顿挫、悦耳动听。

    鸣虫中,我最爱听蝈蝈的鸣叫。它那声调时高时低,时缓时急,波浪似的上下起伏,有滑轮的声响,又像有金属碰撞般的脆响。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与小伙伴们一起捉蝈蝈的情景。

    那是童年时一个周末的午后,我和几个小伙伴兴致勃勃地来到村旁的芦苇丛捉蝈蝈。

    蝈蝈喜欢住在芦苇丛中,它们有的伏在苇叶上,有的伏在苇秆上,像召开歌咏比赛似的,高低错落地演唱。蝈蝈伏在苇叶上鸣叫时,苇秆下面的河水也随着微微地晃动,阳光便从晃动的水面反射到苇叶上。于是,芦苇丛里,光点斑驳,迷迷离离,形成了诗一样美丽的氛围。这让我们也感到很惬意,一边享受着,一边恨不得马上捉到一两只蝈蝈。

    蝈蝈性黠而灵敏,我们还未拨开芦苇丛靠近,它已闻声倏忽下坠,边叫边跳入苇叶深处,靠着一身莹润如翠玉的绿色,瞬间不见踪迹。我们只好静静地蹲下来,时而身子趴在地上沿着周边小洞寻找。开始时,我们竖着耳朵,放轻脚步,瞪大眼睛,全神贯注地挨个洞搜寻,一旦发现洞边露出一个小脑袋,就挥手向身边的小伙伴们示意,让他们快快过来捉蝈蝈。

    接着,等小伙伴们蹑手蹑脚地聚拢过来后,我们就围成一圈,分工合作。有的用小棍挖,有的用小手紧紧捂着洞,逼着蝈蝈“自投罗网”。然后,等到它跳出来,我们就快速地把它捉住。最后,小心地把它放到提前准备好的玻璃瓶子里,带回家好好欣赏。

    《诗经》中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秋虫的叫声是一个季节的开始,叫声的终止又是一个季节的结束。而此时,我正欣然于秋虫的呢喃,漫步在秋夜的沃野,和着舒爽的夜风,听着起伏的虫鸣,心情便增添了一份雅致清新,超凡脱俗。难怪叶圣陶先生在《没有秋虫的地方》中有这样的感叹:“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可惜“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不去联想什么文中的劳人、秋士等,只想听悦耳的虫鸣声。

    值得庆幸的是,我所居住的地方堪称鸣虫的乐园,丰茂的草地有着它们歌唱的最好舞台,夜晚如此,白日也从不间断。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9月24日 总第3581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