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全力捍卫抗美援朝中线运输“大动脉”

——档案中记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公路工程第一大队战斗生活

作者:特邀撰稿人 李 影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10-26 星期一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10月19日首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随着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逐步深入,美军利用空军和装备优势狂轰滥炸,使得志愿军本就严峻的后勤运输工作更为困难。为了保障“急如星火”的军需供给和战地交通,11月26日,东北人民政府组建了以抢修公路为主要任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公路工程总队,下设三个大队,分东、西、中三个方向开辟保障运输线。辽宁省档案馆馆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公路工程第一大队(以下简称“第一大队”)写给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等领导人的决心书,见证了这支“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队伍在朝鲜战场上抢修路、桥的艰辛历程和出色表现。

\
 1951年7月3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公路工程第一大队写给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
等领导人的决心书。 辽宁省档案馆藏

    纳入志愿军序列

    志愿军进入朝鲜后,很快取得第一次战役的胜利,挫败了美军想要迅速取胜的企图。志愿军利用山区灵活迂回、且战且停的战法,打得美军措手不及、晕头转向,但同时也暴露出志愿军后勤供应不足的问题。为了紧随战势变化做好后勤保障工作,1951年1月22日至3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届后勤工作会议在沈阳召开。会上,中央领导针对当时战勤现状和存在问题,强调指出要着力解决好“前方要东西,后方有东西,中间送不走的矛盾”。中国人民志愿军公路工程第一大队队长王潮海应邀参加会议。

    为贯彻落实第一届后勤工作会议的精神,做好在朝鲜战场第四次战役参战兵力大增的后勤保障任务,2月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作出了《关于公路工程总队的任务与配属关系的决定》,正式将“中国人民志愿军公路工程总队”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公路工程大队”,并纳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其中规定:“各工程大队的全部人员,一切均由各该分部野战军标准负责供给……主要任务是抢修公路与桥涵,保证汽车运输之通行,以及修筑必要的汽车掩体。”根据战局变化,经过整编的第一大队紧随部队需要展开了抢修保障工作。随着战事的不断推进,抢修抢建工作也愈加频繁、紧张,但全体队员士气高涨,高质量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艰巨任务。

    守护军需集散地

    1951年3月28日,第一大队奉命由三八线后撤,开始担任三登至新溪公路的抢修任务。三登是志愿军的重要后勤库区和各种军需物品的集散地,三登至新溪的公路又是志愿军后勤中线运输中最为繁忙的“大动脉”,90公里的公路上有两个汽车团的汽车在不断地往返奔忙。美军为截断志愿军的这条后勤补给线,先后于5月6日、7日、8日连续出动10余架飞机,对三登至栗里公路段投掷了大量炸弹,进行地毯式轰炸,并投下10余枚定时炸弹以迟滞志愿军抢修工作。8日,敌机刚刚飞走,公路上的硝烟还未散尽,队员们就拿起工具开始抢修公路。当修至断崖南面时,发现了3个巨大的弹坑,而距弹坑不到20米处有1颗定时炸弹。但军情紧急,队员们只能冒着炸弹随时爆炸的危险继续抢修公路。若想填平3个弹坑,就需要大量的土石方,而附近并没有现成的沙土。于是,队员们就爬到山上用镐头撬动石块,让石块借助山势滚落进弹坑,再在上面用树干、细木铺平,终于在短时间内抢通了这条中线运输通道。而就在队员们铺好弹坑撤离不到10分钟,那颗定时炸弹就爆炸了。

    进入7月,朝鲜连降大雨,爆发了40年未遇的大洪灾,河水最高上涨到11米,洪水导致多地交通中断、房屋倒塌,前线仓库里的物资也被洪水冲走。志愿军后勤集散地三登也是一片汪洋,公路、桥梁被洪水冲断,路基垮塌,205座桥梁无一幸免。为了保障前线部队将士有饭吃、有衣穿、有子弹打,第一大队集中力量对三登至栗里的公路进行了全面排查和抢修,重新开辟了三登至芳华里、下回里的辅路,在短短的25天内,不仅修复了被损毁公路,还开辟了许多迂回公路,重新架设了芳华里大桥、三登1号桥、栗里4号、5号、6号等多座桥梁,打赢了“战洪水,顶炸弹,拼命铺桥修路”的大会战。在抢修栗里3号桥时,第一大队五中队的9名队员连续工作22小时,抢运修桥木料,在游回对岸的过程中,因水流过急,队员王德祥因极度疲劳,不幸被洪水冲走。

    抢筑便桥运伤员

    美军飞机对三登地区的轮番轰炸,不仅给志愿军后勤补给造成了巨大困难,也使得前线伤员的转运救治工作难上加难。1951年4月8日,两辆载着志愿军伤员的汽车正要经过三登地区,通过大同江桥到后方医院进行抢救治疗时,发现大同江桥已被炸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为了让转运伤员的车辆尽早过江,五中队的队员便采取了临时搭建水下便桥的方法。队员们就地取材,在附近山上砍些小松木杆绑成木框,在木框内装进石头做成石笼桥墩,再用大的松木做成桥梁并架设桥面。这种便桥不但方法简单,而且可以隐藏在水面之下,以免被敌机发现遭到轰炸。

    时间就是生命,为了能让志愿军伤员早一分钟过江,五中队的队员们喊道:“今天豁出去了,白天不在洞里防空了,现在就开始修桥!”一分队监工员李鸿琢、一班班长王锦山率先跳入齐腰深的河水中,冒着敌机随时轰炸的危险,在冰冷的河水中进行摸索测量。道路不通,汽车无法运输木材,队员们就冒着炮火从10多里外的三登火车站,采用肩扛人抬的方式运回20多根圆木。天黑后下起了小雨,队员们仍旧奋不顾身地跳进冰冷的河水中,一层层地将石头码放成石笼,虽然大家被冻得直打冷战,但仍坚持着工作。二小队队长田鹏飞在参加抢修工作时正患腹痛病,浑身无力,但他仍强忍病痛,从下午2时开始,带病坚持工作14小时……在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下,在第二天凌晨完成了大同江木便桥的抢修任务,原本计划3天完成的工作仅用了两天就胜利完成,使志愿军伤员顺利过江。随后,他们又转入了对主桥抢修的工作中。后来,志愿军公路工程第一大队为表彰五中队冒险抢修大同江桥保障伤员运输任务的圆满完成,特发表彰通报,其中写道:“不顾敌机频繁扰乱,夜间抢修,仅仅两天时间,胜利完成三孔十八米桥梁的抢修任务,使得中朝人民部队车辆物资得以顺利继续通行。大队部特赠给熟猪肉六十斤,以资慰劳。”

    中国人民志愿军公路工程第一大队自1950年12月过江入朝,到1952年3月胜利完成任务,在这一年零四个月中,共修建桥梁142座、6067米,涵洞工程73座、128.2米,汽车掩体235座,整修公路615公里,过水路面34道。正如1951年7月31日,公路工程第一大队在给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等人的《决心书》中所写:“我们为了保卫我们伟大而神圣的祖国,保卫我们美好的幸福生活,毅然的跨过鸭绿江,担负起伟大的抗美援朝公路抢修任务……在敌机疯狂不断的破坏公路及桥梁的情况下,我们克服了材料及运输工具缺乏,人力不足及敌机的不断威胁等各种困难,不屈不挠的日以继夜的进行了抢修桥梁、填炸弹坑、开辟新路线等各项工作,完成了任务,保证了军事交通运输的畅通,有力的支援了战争。”公路工程第一大队真正为抗美援朝前方阵地建起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为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10月23日 总第3593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李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