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坑道就是他们的舞台

——从抗美援朝烽火中走出的战地伉俪

作者:张晓风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11-02 星期一

    志愿入朝,相识相知于战火纷飞时

    赵志操,1931年生,辽宁法库人,14岁参加革命,历经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湘西剿匪,后随中国人民解放军47军挥师北上,回到东北。1952年2月,正在吉林德惠休整的赵志操接到入朝参战的命令,即刻动身前往。

    没有战友、孤身一人的赵志操在兵站等了两天,才等到开往朝鲜的汽车。至于什么时候能踏上朝鲜的土地,他无从知晓。因为当时运输队为了躲避敌机轰炸都是昼伏夜出,漆黑的夜晚,密闭的车厢,赵志操根本不知道置身何处。当他得知又到了一个兵站时,已经在朝鲜境内了。联络处的人告诉赵志操,这里距离他的部队还有几十里的路程,不过没有交通工具,他只能走过去。渴了就捧一把雪吃,困了就在草垛里窝一觉,赵志操一个人在山里走了两天,终于找到了大部队。

    胡藻文,1934年生,湖南长沙人。1949年9月,年仅15岁的胡藻文在长沙参加革命,进入中南部队艺术学院学习舞蹈。1952年4月,经过两年半艺术深造的胡藻文,受到抗美援朝战场上诸多英雄事迹的感染,主动放弃学业,毅然决定赴朝参战,成为47军文工团的一员。

    就这样,同在47军文工团的赵志操和胡藻文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相识了。他们参加革命前都没有学过乐器,就一边战斗一边学习。两人互帮互学,同时也会把自己学会的内容毫无保留地教给其他战友。赵志操还通过自学成为乐队支队长。

    胡藻文虽然是科班出身,不过她学的是舞蹈专业,而舞蹈在朝鲜战场上并没有广阔的舞台。为了鼓舞士气,文工团员大多数是即兴表演,在狭窄的坑道里演出,必须因陋就简,练就各种表演才艺。当时,文工团要求团员“一专三会八能”,“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

    虽然同在一个文工团,赵志操拉三弦,胡藻文唱大鼓,不过他们合作演出的机会并不多,但两人都对一场演出记忆深刻。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据守的阵地通常很狭小,胡藻文擅长的大鼓很少能支起来,经常是放在她盘坐着的腿上。有一次,文工团在一个山洞里演出,胡藻文终于把大鼓支上,可以站着唱了。她准备好好地演出一次。一开始她唱得挺不错,可唱着唱着就见她只张嘴不出声,脸色也越来越不好。在一旁的赵志操正觉得不对劲儿,就见她一下倒在地上。后来大家才知道,原来是山洞里唯一通风的入口挤满了热情的战士,结果空气流通不畅,胡藻文唱着唱着就因为缺氧昏倒了。醒来后,她坚持把节目演完。胡藻文后来说:“这是我的任务,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战士们难得有战斗间隙,盼着我们来慰问演出已经很久了,我不能让他们失望。”

    即兴演出,穿梭往返于各坑道舞台

    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发出“文艺工作上高山、进坑道、上火线”的号召,将文艺工作的重心向前线阵地转移。而各单位的文工团员深入前线、去往志愿军各据点演出,都要通过在山上挖出来的交通壕。子弹就在他们头上“嗖嗖”地飞,必须得有一个专门带路的人才行。带路的人跑,文工团员就跑;带路的人蹲下隐蔽,文工团员就跟着蹲下隐蔽。

    赵志操和胡藻文到前线之后,一直与坑道打交道。在坑道内,射击工事、交通壕、干道、支道纵横交错。由于坑道过于狭小,不便集中开展文娱活动,文工团员就分成若干小组,深入各个坑道内进行慰问演出。他们每天穿梭于各个坑道之间,坑道就是他们的舞台。

    在朝鲜战场上,死亡的威胁无处不在,因为敌人掌握着制空权,所以,前方、后方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为防止敌人空袭,志愿军阵地每隔一段距离都会安排哨兵执勤,一旦发现敌机,立刻鸣枪示警,运输车辆会马上熄火停车。赵志操所在乐团的一位成员乘车去前线演出时遭遇敌机,他在车辆紧急刹车时被甩出车外,结果受了重伤。而胡藻文曾在距离敌军占据的山头步行距离不过100米的志愿军阵地演出。就因为经常冒着枪林弹雨去前线慰问演出,她还获得了一次三等功。

    战场上,敌机对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日夜进行轰炸,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时断时续,虽然炒面、咸菜能够保证供应,但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严重短缺,很多士兵因为缺少必需的维生素而患上夜盲症。胡藻文当时年纪小、视力好,部队就安排她为许多患有夜盲症的指战员带路。虽然战事紧张,但当时才十八九岁的胡藻文仍然不失少女的调皮。在战场气氛稍微缓和时,她会假装地面上有水坑,在平地左蹦右跳地前行,她后面的战士也跟着左右跳跃。看着大家像她一样蹦蹦跳跳地“躲避水坑”,胡藻文笑得直不起腰。战士们知道真相后,也跟着大笑起来。她的举动,缓解了患病指战员的情绪,活跃了气氛,间接地发挥了一名文艺兵的作用。

    今年,赵志操、胡藻文夫妇将珍藏多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预防接种证、抗美援朝时佩戴的肩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的军功章证书等珍贵资料,捐赠给辽宁省档案馆。难能可贵的是,因为夫妇二人有着共同的出国作战经历,他们捐赠的奖章和证书等资料都是“一式两份”。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10月30日 总第3596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李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