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华罗庚:从清华园到剑桥大学

作者:张建安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11-13 星期五

清华园来了一位“半时助理”

    1931年8月的一天,一位21岁的南方小伙子走入清华园工字厅,来到算学系办公室。他穿着朴素,面露菜色,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然而,与人交谈起来,却是思路清晰、活泼灵动,尤其是一谈到数学,他更是掩饰不住内心的激情,不时与交谈者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让清华大学算学系系主任熊庆来很是惊喜,爱才之心更加强烈。

    熊庆来,曾就读于云南省高等学堂,后在法国格诺大学、巴黎大学等名校攻读数学,获理科硕士学位。中国现代数学的教学与研究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起步的,熊庆来是早期的开拓者。自1928年担任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后,熊庆来更是想方设法罗致人才,并有计划地培养数学人才。当他在《科学》杂志上看到一篇题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的文章后,很是重视。这篇文章是杨武之教授推荐他看的,虽然只有3页,但言简意赅、十分清晰地阐明了“不能成立”的理由,显示出非凡的数学才华;而且文风诚恳而谦逊。熊庆来觉得这篇文章的作者很不简单,于是,开始四处打听华罗庚究竟是何方人士?

    熊庆来本以为华罗庚是个留洋学者,但很快从清华教员唐培经(华罗庚的同乡)处得知:华罗庚是江苏金坛人,初中毕业,虽然上过黄炎培等人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但不久就因为家境贫寒而辍学,他只是凭着对数学的痴迷与刻苦的自学,在数学领域中摸索着前进。在熊庆来找到华罗庚之前,华罗庚还得过一场伤寒病。全家人到处借钱、典当,想尽办法为他求医看病,使其终于摆脱病魔。即便如此,华罗庚仍落下瘸了一条腿的后遗症。

    中国学术界向来不乏以学历高低评定人才的,但熊庆来不是,他是数学界的伯乐,最重视的是真才实学。他马上请唐培经写信,约华罗庚面谈。就这样,华罗庚风尘仆仆地从南方来到北平。他的身体条件很不好,学历更是低得可怜,然而在交谈之后,熊庆来坚信华罗庚将是中国数学界“一匹典型的千里马”,因此,一定要把他留在清华园。

    很快,华罗庚被破格聘为清华大学算学系办公室助理员,主要负责为教授们抄材料、发公文、领文具和通知开会等事宜,并管理着算学系的一个小型图书室。他每月工资为40块大洋。华罗庚负责的事情虽杂,但并不很多,所以被称为“半时助理”。他因此有不少时间自学和旁听清华大学的课程,俨然成为一名半工半读的清华工友。

“以过人的努力,追求自己的成就”

    未到清华大学之前,华罗庚发表过6篇文章,都刊登在《科学》杂志上。内容基本上都是三角、初等函数等初等数学。正因为如此,熊庆来告诉华罗庚:“你可以先去听听解析几何与微积分课,等有了相当的水平,再来旁听我的算学分析课。”华罗庚没有当面提出异议。然而,事实上,他早已学过了这两门课,不愿意再浪费时间去重复。

    华罗庚首先把主要的时间放在工作上,不仅认真负责,而且很擅长与人交往。他的办公处就在熊庆来的办公室外面,大家去见系主任的时候,往往也与他谈谈,大家发现这个年轻人说话风趣,很好相处。很快,华罗庚便有了不少朋友,而且不局限于算学系。中国科学院院士段学复回忆:“1932年秋季,我考入清华大学,成为算学系的新生,有幸结识了华罗庚。不久,我们成为挚友。我们常常与从金坛来的其他学生一起晚餐,在校园内散步,谈论数学和其他。我从华罗庚谈及的如何学习数学中受益匪浅。”“那时,华罗庚年轻,精力旺盛,每天紧张地学习数学10个小时以上。他早晨总是起得很早,抓紧早饭前的点滴时间,极其专心地工作。他很快就抓住了数学的精华。”

    管理图书室,使华罗庚很好地将工作与学习结合在一起。在未到清华大学之前,华罗庚的手头只有可怜的3本书:《大代数》《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到了算学系图书室之后,虽然图书散乱地堆在地上,却都是熊庆来等人从世界各地购买到的经典数学名著以及最新的中外文图书、杂志。这在华罗庚眼中,便俨然是一座待开发的宝藏。他的视野一下子被打开了,开始如饥似渴地驰骋于数学天地,学习高等数学,致力于更高水平的研究。很快,图书室的藏书被他整理得条理分明,受到大家的好评。后来,华罗庚回忆:“我去清华时,系里的图书散满在小屋子里的地上,乱七八糟,我把它们一本本地整理好,归类放好。我只要闭着眼睛一摸,就知道哪本书放在哪里。”

    教授们则更重视华罗庚展现出的数学才能。不到一个月,熊庆来就发现华罗庚的真实水平已经与清华三四年级的学生相当了,所以马上纠正以前的做法,让华罗庚到算学分析班上课。杨武之教授也非常看重华罗庚,让他跟随自己学习数论,用初等方法研究堆垒数论问题。杨武之还支持华罗庚学习、研究哈代与李特伍德的堆垒数论崭新的分析方法——圆法。

    对于如此难得的机会,华罗庚十分珍惜。他立下一个宏愿:“以过人的努力,追求自己的成就。”他深知自己比别人所受的教育少,所以加倍学习和工作,别人每天工作8小时,他必工作12小时才心安。而且,在长时间的工作和学习中,他的效率非常高,能抓住要点,能博中取精。他的大多数时间用来解决所选择的难题,其他时间则博览时文,并迅速获取其中的最新信息。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华罗庚便攻读完清华大学算学系的全部课程。熊庆来在备课中遇到难题时,总习惯地叫:“华先生,请过来一下,看看这道题怎么做。”杨武之、郑桐荪等教授也对华罗庚刮目相看。

    在进修数学的同时,华罗庚还学会了英文、法文、德文。他曾回忆初到清华大学时的情景:“我的英文程度也许还在初中阶段,但我读外文书时,多半用猜测方式去了解。我正在阅读时,怕影响注意力,暂不翻字典,全篇读完之后,再翻阅英汉字典,结果发觉自己都猜对了。后来读得多了,就完全用猜想法,也就不再查字典了,可以一直阅读下去。”

“不稀罕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的,你还是第一人”

    1933年,清华大学算学系破天荒地聘请只是初中毕业的华罗庚担任助教,教授微积分。华罗庚则继续保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状态,意志坚定地向着更高领域攀登,他所展露出的才华受到了外籍教授的重视。

    法国巴黎大学的阿达马教授被聘请到清华大学授课,他的讲学内容涉及多个数学领域,开始时慕名听课的人很多,后来许多人听不懂,渐渐就不来了;华罗庚能坚持到底,而且在课堂上只有他一个人能与阿达马对答交流,并直接提出自己的看法。阿达马很喜欢华罗庚,有时在课堂上会停下来说:“华教授(他当然知道华罗庚这个年轻人根本不是教授),我看你又有什么话讲。”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维纳教授对华罗庚也青睐有加,特地将他介绍给英国剑桥大学的著名数学家哈代教授,这也为他前往剑桥大学深造搭起了桥梁。

    1936年,由中华文化基金会出资,资助华罗庚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哈代教授告诉华罗庚:“你的著作很多,完成一篇好的论文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你同意的话,我想你一年以内可以获得博士学位。”

    华罗庚回答:“谢谢你的好意。我只有两年的研究时间,自然要多写些有价值的文章,念博士不免有些繁文缛节,太浪费时间了。”

    哈代大感意外地说:“东方来的人,不稀罕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的,你还是第一人!”

    从此后,剑桥大学多了一位走路怪模怪样的游学生——华罗庚。过了一段时间,他学会了骑自行车,但仍然有点怪模怪样,以至于后来英国交警在远远看到他时,便会叫停各路汽车让其先行通过。而剑桥大学的数学界名师们则很快发现,这个年轻人虽然走路有点笨拙,但数学天赋却出奇的好,学习也格外勤奋,因此,他们都愿意帮助华罗庚。在广泛接触数学名师后,华罗庚对数学的领悟能力更高了,竟然在两年内扎扎实实地发表了10多篇数论方面的论文,成为国际数学界一颗耀眼的新星。

    1938年,游学归国的华罗庚虽然没有取得任何学位,可是,西南联合大学却破格聘请他为教授,这也成为中国数学史中的一段佳话。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11月13日 总第3602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